丁曉娟
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2360
整體護理在剖宮產產婦圍術期中的臨床應用觀察
丁曉娟
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2360
目的 探討整體護理在剖宮產產婦圍術期中的臨床應用。 方法 選取2011年2月前后我院收治的擇期行剖宮產產婦100例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比較兩組產后恢復情況(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及術后48 h疼痛評分)、并發癥及新生兒Apgar評分。 結果 觀察組產婦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術后48 h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新生兒Apgar評分≥8分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 結論在剖宮產產婦圍術期中采用整體護理,能有效促進剖宮產產婦產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新生兒出生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整體護理;剖宮產;圍術期
剖宮產是目前臨床處理高危妊娠和解決難產的一種重要手段,對降低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率和病死率有顯著成效。但剖宮產并不是一種符合自然生理的分娩方式,而是一種創傷性手術,術后不僅形成瘢痕子宮,而且易出現尿潴留、寒戰等并發癥,威脅母嬰生命安全。2011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在50例剖宮產產婦圍術期中采用整體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2~10月在我院擇期行剖宮產產婦50例為觀察組,同時按1∶1的比例隨機抽取2011年2月前在我院收治的擇期行剖宮產產婦50例為對照組。兩組產婦均單胎,胎動、胎心正常,B超證實子宮大小與孕周相符合;均行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術中單純硬膜外麻醉;術前分泌物、血、尿常規等檢查均正常,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年齡、體重、孕周、剖宮產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健康宣教、術中配合、飲食、生活照顧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整體護理程序。
1.2.1 心理護理 孕婦入院后,主動與孕婦及其家屬溝通交流,介紹病房、產房環境,使其盡快熟悉陌生環境,并了解其思想動向,耐心解釋剖宮產術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項,消除和減輕緊張、顧慮和恐懼情緒,保持樂觀,樹立順利分娩的信心。同時,做好家屬工作,囑其鼓勵、安慰孕婦,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1.2.2 術前護理 術前1 d,巡回護士到病房訪視,詳細查看生命體征、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等情況,評估孕婦身體狀況。參加手術人員進行病例討論,制訂詳細的護理計劃。手術儀器和物品進行嚴格滅菌消毒。術前30 min調節適宜的手術室溫度、濕度,減少產婦能量消耗。
1.2.3 術中護理 協助孕婦取屈膝側臥位,耐心解釋操作的目的。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和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術中注意保溫,必要時給予熱水袋,術中所輸入的液體及沖洗體腔所使用的液體應提前預熱到40℃左右,減少機體散熱[1],并保護孕婦隱私,使其感覺自己被重視、被尊重,減少情緒波動。巡回護士站在孕婦頭側,用鼓勵性、安慰性的語言與其交流,分散注意力。孕婦若出現心理恐懼或不適,可用手輕緩撫摸手背,并指導其做深呼吸,減輕緊張、焦慮情緒。胎兒娩出時指導產婦深呼吸。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例)
1.2.4 術后護理 術后2 h應繼續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子宮收縮、切口滲血、陰道流血情況,并常規檢查宮底高度并壓出宮腔積血,以防血液郁積在宮腔,影響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出血。胎兒娩出后及時行母嬰皮膚接觸,30 min內吸吮母乳,促使內源性催產素分泌,加強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2]。用溫水擦凈產婦身上的殘留血跡,幫助產婦系好腹帶,送回病房,做好交接。術后4 h囑產婦大量飲水,6~8 h進流質飲食,使膀胱充盈,促進排尿,預防尿潴留。術后8~12 h拔除留置導尿管,指導、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以減輕疼痛,促進胃腸功能和機體的康復[3]。囑產婦會陰部消毒2次/d,擦洗時動作輕柔。術后2 d回訪,了解手術情況。出院時制訂詳盡的出院計劃,包含心態、營養飲食、休息、衛生及嬰兒護理等,如有異常立即來院就診。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產后42 d到門診復查。
1.3 效果評價
①產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產婦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及術后48 h疼痛評分,疼痛評分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價,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痛,4~7分為中度痛,8~10分為劇烈痛。②并發癥:記錄兩組產婦產后至出院2個月內尿潴留、寒戰、切口感染和產后出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參照吳在德《外科學》診斷尿潴留[5],以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為產后出血。③Apgar評分:新生兒出生1 min后行Apgar評分,≥8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產后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術后48 h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3/50),對照組為24.00%(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3。
2.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4。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情況比較(±s)
肛門排氣時間(h)離床活動時間(h)拔除尿管時間(h)術后48h疼痛評分(分)10.5±6.7 24.5±10.2 10.32<0.01 8.5±4.3 19.2±5.4 8.62<0.01 6.5±3.2 14.2±6.4 6.76<0.01 3.16±1.01 5.26±1.13 4.07<0.05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例)
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
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
例數 ≥8分 4~7分 0~3分50 50 45(90.0)36(72.0)5.26<0.01 5(10.0)13(26.0)4.34<0.05 0(0)1(2.0)1.35>0.05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術技術和方式的改進以及社會、家庭及醫院等因素的影響,剖宮產率不斷上升,據WHO調查顯示已達46%[7]。但有資料表明[8],高剖宮產率不僅并未顯著降低母嬰病死率,反而增加了母嬰并發癥,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因此,如何加強圍術期護理,減少母嬰并發癥,提高產科質量,成為研究熱點。
產科常規護理以完成各項醫囑和常規的基礎護理為主要工作,依靠經驗和直覺進行護理工作,往往易忽視產婦在生理、心理、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對產婦缺少耐心,不注意語言和非語言性溝通,強制產婦服從治療和護理,不僅容易引起敵對情緒,發生糾紛,還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手術效果。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對護理服務和護理工作者的要求日益提高,常規護理已不能滿足現代產科護理的要求。
整體護理是在現代護理觀念的指導下,以常規護理程序為基本框架,根據患者的身心需要給予個體化護理[9]。整體護理不再單純的圍繞手術,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更加注重在整個圍術期為產婦提供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從而滿足其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需求。目前,整體護理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觀念和臨床實踐正在我國大力推廣,日益受到重視。王克等[10]報道在剖宮產護理中運用整體護理模式能幫助患者平穩、安全地度過剖宮產術前、術中、術后的康復,提高產科整體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術后48 h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產婦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新生兒Apgar評分≥8分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整體護理能有效促進剖宮產產婦產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新生兒出生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銀濤.護理干預在剖宮產術后寒戰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6):90-91.
[2]王耕.剖宮產嬰兒早吸吮與母親乳汁分泌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3):1820-1821.
[3]王建菊.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0,11(18):175-176.
[4]付蓮英,段淑云,萬水珍.視覺模擬評分法在病人滿意度調查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8,8(9):68-69.
[5]吳在德,鄭序.外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9-110.
[6]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7-58.
[7]李金紅.2804例剖宮產患者手術指征變化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34):88-89.
[8] 王巖.剖宮產率逐年增高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96-97.
[9]陳澤新,田玉鳳.整體護理理念的局限及新理念制定的價值取向[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5):1374-1375.
[10]王克,劉杰.整體護理在剖宮產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2):99-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on c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DING Xiaojuan
Depa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zu District in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236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on c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Methods 50 cases of maternal scheduled for cesarean se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the time from February to Octoberin 2011 were respective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reveived holistic nursing.The postpartum recovery situations(time of out bed,anus exhaust time,and the catheter removal time and pain score after surgery 48 h),the complications and Apgar score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ime of anal exhaust and out bed,catheter removal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the pai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 48 h after surgery(P<0.05).Maternal co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neonates norma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holistic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ostpartum recovery of cesarean section maternal,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onates,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Holistic nursing;Cesarean section;Perioperative period
R473
C
1673-7210(2012)08(b)-0127-03
2012-03-27 本文編輯:馮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