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江漢油田總醫院檢驗科,湖北 潛江 433124)
阻塞性肺炎痰培養與抗生素選擇的臨床意義
王 靜(江漢油田總醫院檢驗科,湖北 潛江 433124)
目的:探討痰培養對治療阻塞性肺炎的價值。方法:對醫院腫瘤科2011年1至11月收治的32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患者(觀察組)在抗感染之前先作痰培養(除首次抗感染治療外),然后以痰培養的藥敏試驗結果指導用藥,并與2010年1至12月收治的33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患者(對照組)治療結果對照。結果:首次應用經驗性抗感染療法治療阻塞性肺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無統計學差異(Pgt;0.05)。當阻塞性肺炎復發時,觀察組按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而對照組以上一次治療經驗為基礎用藥,觀察組CT結果和咳嗽咳痰癥狀均優于對照組(Plt;0.01),而胸悶氣短癥狀兩組無統計學差異(Pgt;0.05)。結論:由于濫用抗生素,耐藥性增多增高。對阻塞性肺炎的治療宜先行痰培養加藥敏試驗,選擇療效高、價格便宜的抗生素不僅可提高療效,也節約了醫療資源。
阻塞性肺炎;痰培養;藥敏試驗;藥物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阻塞性肺炎較為常見,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病人,絕大多數都有阻塞性肺炎。由于其氣管、支氣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其局部炎癥反復發作,對其抗生素選擇則必須以痰培養為基礎,然而在基層醫院一般均以臨床經驗選藥,結果多數效果不佳。為探討痰培養對阻塞性肺炎治療的價值,2011年1至11月本院腫瘤科和化驗室配合對阻塞性肺炎患者作痰培養,然后選用抗生素,取得明顯療效,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觀察組病例選自2011年1至11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32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齡54~78歲,平均59.4歲。其中既往有支氣管炎者6例,糖尿病8例,高血壓病5例,均有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等癥狀。其中有2例痰中帶血,11例畏寒、發熱,體溫37.8~38.6℃,無冠心病或腦梗死病史;對照組為2010年1至12月腫瘤科收治的33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齡49~76歲,平均59.5歲。其中既往有支氣管病史者5例,糖尿病10例,高血壓病4例,無冠心病或腦梗死患者,癥狀同觀察組。其中3例痰中帶血,有8例畏寒、發熱,體溫37.6~38.8℃。
1.2方法
觀察組32例入科前CT檢查提示:左(或右)側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炎。入科后次日,除作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外,清晨漱口,然后咳嗽、咳痰2次,分別用2個培養敏作痰培養加藥敏試驗,痰培養結果未出來前,第1次抗感染治療均選用半合成青霉素類藥物,治療1周后評價療效,無效者按藥敏試驗結果改用其它抗生素,此后因腫瘤復發增大,或腫瘤進行性增大,復發阻塞性肺炎時,按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一般先選用青霉素類藥,或喹諾酮類抗生素,然后根據病人經濟情況及用藥后的療效改用頭孢類抗生素;對照組則完全憑臨床經驗選用抗生素,未作痰培養加藥敏試驗。一般首選半合成青霉素類藥物,無效時選用第3代或第4代頭孢菌素抗感染。兩組患者抗感染同時平喘、祛痰對癥治療。
1.3療效判斷標準
以CT檢查結果為主要標準:①治愈:復查CT炎癥消失。②好轉:CT片中炎癥影縮小50%以上。③無效:CT片中炎癥影縮小低于50%或無變化。
以癥狀緩解程度為次要標準:①有效:咳嗽、咳痰、胸悶氣短明顯好轉或消失。②無效: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
2.1兩組患者首次用藥效果比較
因患者入科時癥狀較重,均按臨床經驗性用藥方法,選用半合成青霉素類藥物,用藥1周后復查胸部CT,了解治療效果,兩組患者首次治療效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首次抗感染、平喘、祛痰對癥治療1周后效果比較 %(例)
注:兩組CT檢查結果和癥狀緩解情況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gt;0.05)。
2.2兩組患者復發性阻塞性肺炎治療效果比較
由于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為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經首次抗感染或更換抗生素抗感染、平喘、祛痰支持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此后經放療、化療后支氣管梗阻好轉,阻塞性肺炎一度緩解,由于腫瘤復發增大,支氣管阻塞復發,經過放化療后體質下降,免疫力低下,全組均復發阻塞性肺炎;觀察組又作痰培養加藥敏試驗,第2次阻塞性肺炎按第1次痰培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對照組則選用第1次抗感染有效的抗生素。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性阻塞性肺炎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為93.8%,對照組為54.5%,兩組比較χ2=12.92885,Plt;0.01。而咳嗽、咳痰有效率比較χ2=15.68731,Plt;0.01,胸悶氣短兩組比較χ2=0.42331,Pgt;0.05,無明顯差異。
隨著抗生素的濫用以及廣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藥現象日趨嚴重,尤其是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多,耐藥癥狀越來越嚴重。中央型中晚期肺癌患者由于其腫瘤壓迫支氣管,完全或部分阻塞氣道,一旦發生感染,由于痰液不易咳出,病菌在阻塞支氣管腔內繁殖,加上藥物不易進入支氣管腔內。因此,局部病菌的清除較為困難,易反復發作,而反復使用同一種抗生素對支氣管腔內重新繁殖的病菌易產生耐藥性。本文觀察組和對照組剛入科時均為經驗性用藥,因此療效無差異。當再次發生阻塞性肺炎時,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χ2=12.92885,Plt;0.01),咳嗽、咳痰癥狀也明顯優于對照組(χ2=15.68731,Plt;0.01),胸悶氣短癥狀無顯著差異,主要與肺腫瘤壓迫支氣管有關。因此,消除腫瘤對呼吸道的梗阻是根除阻塞性肺炎的關鍵。而對阻塞性肺炎的抗感染治療,宜盡可能作痰培養加藥敏試驗,選擇價廉、療效好的抗生素治療阻塞性肺炎,不僅可提高療效,也節約了醫療資源。
[編輯] 何 勇
R446.149
A
1673-1409(2012)04-R067-02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4.033
2011-11-25
[作者作簡]王靜(1976-),女,湖北武漢人,主管技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