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云南省大姚縣人民醫院,云南 大姚675400)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膜炎性病變,可局限為胃的一部分(常見于胃竇部或胃體),也可彌漫累及整個胃部。本病臨床常見,屬多發病,病程遷延,可表現為進餐后上腹飽脹不適,無規律性上腹疼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道癥狀。慢性胃炎中醫屬于胃脘病,臨床辨證分型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瘀血停滯、胃陰虧虛、脾胃虛寒7型。筆者將50例符合肝氣犯胃型,經胃鏡檢查確診的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所選病例按單雙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38.6歲;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38.3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避免進食對胃有刺激的食品及藥物,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如煙酒過量、食物過熱、過涼、粗糙等,藥物給奧美拉唑膠囊20 mg,每日2次;甲硝唑片200 mg,每日3次;阿莫西林膠囊500 mg,每日3次;3藥連用4周,膽汁或十二指腸反流加嗎丁啉片10 mg,每日3次,3餐前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中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基本方:柴胡、枳殼、香附、川芎、白芍各12 g,陳皮、青皮、木香、郁金各15 g,甘草5 g。疼痛甚者加川楝子15 g;噯氣明顯者加沉香10 g,旋復花10 g,夾血瘀者加丹參15 g,五靈脂10 g。每日1劑,每劑加水500 mL,煎后取汁300 mL分2次溫服。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服藥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2.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黏膜鏡檢無病理改變;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胃黏膜病變有改善或無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胃黏膜病變均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癥狀,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的消化道癥狀有時與消化性潰瘍十分相似,胃癌和胃腸神經官能癥及慢性膽道病的消化道癥狀與慢性胃炎易相混淆,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做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慢性胃炎通常按病變部位分胃竇炎和胃體炎。慢性胃竇炎最常見,以胃竇部最明顯,平常所指慢性胃炎實際上指此。90%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少數由于膽汁反流及對胃有刺激的食物、藥品、過量煙酒所致;治療為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制酸、保護損傷胃黏膜、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煙酒、食物過熱、過涼、粗糙等,促進胃黏膜病變修復。祖國醫學認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但與肝的關系密切。肝與胃是木土乘克的關系。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勢必克脾犯胃,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病。肝氣久郁,即可出現化火傷陰,又能導致瘀血內結,至此病情更重,每每纏綿難愈。《內經》曰:“木郁達之”,治宜疏肝理氣之法。柴胡疏肝散中柴胡、香附理氣疏肝解郁,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助解肝經之郁滯,陳皮、枳殼理氣行滯,白芍、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諸藥相合,共奏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功。郁金、青皮、木香加強理氣解郁之效,川楝子加強理氣止痛,沉香、旋復花順氣降逆,丹參、五靈脂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療效,且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