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兩種語言存在于兩種文化之中,這就導致了英漢兩種語言中相同的詞匯具有不同的聯想意義。文章主要討論幾種常見動物在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意義及聯想意義,如何結合適當的文化背景作出恰當的翻譯。
關鍵詞:文化;動物;聯想;翻譯
在語言的諸多要素中,詞匯是最基本的一個,它是支撐語言系統的支柱以及傳達語言信息的使者。同一個詞匯在不同文化中所反映的形象和在頭腦中的聯想是不同的,因此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解碼和編碼的過程。由于大量的文化差異的存在,翻譯這些文化詞匯時就顯得困難重重。下面將就幾種常見動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義及聯想不同來說明必須結合文化背景才能作出恰當的翻譯。
一、牛
漢語中把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為人服務的人尊稱為“老黃牛”。牛還是力氣的象征,做事了花了大力氣,人們說“真是費了牛勁”。中國人還把“固執”和“驕傲”與牛聯系在一起,因此,便出現了“那人很牛氣”、“它的牛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的說法。由于很難說清的原因,人們把“說大話”叫做“吹牛皮”。盡管如此,牛在中國人心目中并沒有多少壞印象。
對學英語的人來說“牛”首先是人聯想起“cow”。其實英語中與“牛”相對應的詞是“ox”。當然,ox在英語中并沒有我們上述提到的豐富的內涵。在英語中ox包含cow(奶牛)和bull(公牛)。cow在一般情況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但是由于它的軀體龐大,英語中便出現了諺語Set a cow to catch a hare. 直譯為“放牛逐兔”,引申義為“徒勞無功”。He cowed his wife into obedience.翻譯成:“妻子被他嚇得服服帖帖”。
英語中bull的內涵倒是蠻豐富的。它是我們聯想起體壯力大的公牛的雄風,它是一種力量的象征,是兇猛、魯莽的代名詞。人們可以從著名的NBA籃球隊Bulls(公牛隊)體會到這層含義。在英語中,人們把力大體壯的人或彪形大漢稱為bull,把粗大的聲音說成a bulls voice,在同類中大號的東西成為bull, 如a bull ladle (大勺)。其動詞用法如to bull a bill through Congress(強使國會通過一項法案);He bulled his way into the room(他擠過人群走進房間)。在成語中,把行動或說話魯莽、笨手笨腳動輒闖禍的人稱為a bull in a china chop。 like a bull at a gate指“兇猛的、魯莽的”,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指的是“大膽地對付困難或危險,不懼艱險”。
二、豬
在中國,豬是十二生肖之一,有關豬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過年時,中國農村豬圈貼的“肥豬滿圈”代表著人們對富裕生活的企盼。在日常語言中,人們還常常把豬與愚蠢、懶惰、骯臟聯系在一起,盡管人們清楚的知道很難離開豬。英美人提到pig時不禁聯想到遲鈍、懶惰、骯臟,而且還會和貪婪、討厭聯想在一起,因此英語中便有了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太多)、to be a pig about…(對…貪得無厭)、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做荒誕或不可能的事)、to live like pigs in clover(生活優裕、養尊處優)。翻譯時我們要特別注意,pig不同與漢語的地方還在于pig有“固執”的含義,漢語的“豬腦子”用來形容“愚笨、不靈活”,英語中的pigheaded有愚笨之意,還有“頑固、固執”之意,所以piggish有“像豬的、自私的、貪婪的、頑固的,邋遢的”之意。pigsty和pigpen除了指“豬圈”還可以指骯臟的地方。pig還用來蔑稱“種族主義分子、法西斯分子、大男子主義者、警察、告密者、胖子、蕩婦”等。
三、狐貍
中國人大都對狐貍沒有好印象。狡猾多疑的人被稱為“狐貍”;勾結在一起的壞人被稱為“狐朋狗黨”;依仗別人勢力欺壓人被稱為“狐假虎威”;壞主意或壞行為被稱為“狐貍尾巴”;“妖艷的女人”被咒罵為“狐貍精”,總之,在漢語中人們很少會把狐貍和好人聯系在一起。所以我們會很奇怪Fox怎么竟然成了英美人的姓氏!其實,英語中fox也沒有什么好名聲。英語中,狡猾的、詭計多端得人被稱為fox。an old fox便是一只狡猾的狐貍,是個老奸巨猾的家伙;如果有人play the fox,他便是在耍滑頭,裝假;如果有誰想set a fox to keep the geese,他便是在引狼入室,把錢財交給騙子保管;如果說“He was completely foxed”,意思是他被人“蒙”了;如果有人假裝做什么事情被我們識破,我們可以說“He is foxing!”如果某人是a fox in a lambs skin,他便是個偽裝友善的敵人,是個口蜜腹劍的人物。Fox相應的形容詞是foxy。Foxy tricks指的是“狡猾的計劃“,其含義仍然沒有脫離狐貍的本性。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人們對狐貍的狡猾印象是一致的。
以上幾個例子從同一動物在東西方聯想不同的角度出發,說明相同詞匯在不用語言的具體意義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多樣,充分把文化背景考慮進去,真正做到“信、達、雅”。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邵志紅.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宋媛媛(1978-),碩士,沈陽藥科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