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是我國老年心臟瓣膜病的常見原因。該病持續時間較長,瓣膜及瓣環鈣化程度高,術前心功能差,心功能Ⅲ~Ⅳ級占多數〔1,2〕。重癥心臟瓣膜病手術治療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國內報道其手術后病死率可高達11.1% ~25%〔3〕。完善術前準備,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能量儲備可有效改善心肌代謝,減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減少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4〕。本文將含磷酸肌酸的心肌極化液應用于心臟瓣膜替換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0例,男57例,女33例,年齡60~78〔平均(64.5±6.12)〕歲;風濕性心臟瓣膜疾病(風心病)58例(64.4%),非風心病32例(35.6%);術前按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Ⅲ級52例,Ⅳ級15例,Ⅲ~Ⅳ級者占74.4%。90例患者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普通極化液組(對照組,45例)和含磷酸肌酸(CP)極化液組(觀察組,4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觀察組術前及術后7 d給予含CP極化液2 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每天以極化液靜滴。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45)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淺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術中行升主動脈、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自主動脈根部或冠狀動脈開口灌注心臟停搏液,局部冰屑降溫,體溫控制在28℃ ~30℃,心肌局部冰屑保持低溫,共完成二尖瓣置換(MVR)51例,主動脈瓣置換(AVR)26例,二尖瓣、主動脈瓣聯合置換(DVR)14例。三尖瓣置換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9例,三尖瓣成形7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7例,心房血栓清除17例。
1.3 觀察指標 術前和術后應用GE LOGIQ彩超檢測心臟指數(CI)和射血分數(EF),對比術前術后心功能改變情況,觀察術中心臟復跳情況,分析兩組術后3 h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鈣蛋白I(cTnI)變化,以及術后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術后24 h酸中毒發生率,住院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本組死亡5例,4例年齡大于65歲,其中同期行冠脈搭橋術(CABG)術后并發低心排出量綜合征1例,同期行CABG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2例,嚴重心律失常1例。兩組患者手術前7 d,心臟彩超顯示 CI、VEF差異顯著(P>0.05),術后7 d觀察組CI、EF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體外循環時間、動脈阻斷時間分別為〔(77±30)vs(83±35)min〕,〔(52±15)vs(53±16)min〕,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中自動復跳率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病死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I和EF比較( s,n=4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I和EF比較( s,n=45)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CI EF(%)觀察組 術前2.39±0.36 56.80±6.10 2.10±0.38 56.20±6.10術后 2.72±0.501) 60.10±8.101)對照組 術前 2.11±0.30 55.30±6.30術后
表3 兩組術后心臟復跳率、術后CK-MB、cTNI、心律失常發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較( s,n=45)

表3 兩組術后心臟復跳率、術后CK-MB、cTNI、心律失常發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較( s,n=45)
組別 CK-MB(U/L)cTNI(ng/ml)心律失常發生率(%)酸中毒發生率(%)病死率(%)心臟復率(%)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 19.64±7.61 0.75±0.41 35.30 12.30 4.40 89.00 9.9±5.8對照組 36.18±8.21 1.45±0.89 59.80 21.20 6.60 60.00 12.7±6.5 t/χ2 值 3.152 2.502 3.870 2.941 0.243 28.210 2.010 P值0.009 0.020 0.038 0.013 0.670 0.000 0.041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心臟瓣膜疾病逐漸增多。外科手術是重度心臟瓣膜病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心臟彩超是手術策略選擇的重要手段〔2〕。老年人各系統功能減退,或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給瓣膜置換手術增加了風險。盡管心瓣膜置換術已經成型,但因老年患者自身的特點及瓣膜置換術后并發癥多、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在術前準備、手術方式、瓣膜選擇方面仍需謹慎〔5〕。隨著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的發展,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研究也引起廣泛重視。研究發現心肌細胞缺氧時ATP含量明顯降低,而CP可明顯增加心肌內ATP含量,提供心肌細胞所需能量,改善能量代謝,其機制可能為CP能保護核苷酸池,使黃嘌呤和鈣積聚減少,阻斷黃嘌呤氧化途徑,減少自由基產生,保護細胞膜結構,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從而減少灌注損傷誘發的心律失常及心肌超微結構損傷〔6,7〕。
觀察組術后24 h CI和EF均較對照組顯著增加,提示CP可改善心臟的收縮功能,增加心排血量。Daniel等〔8〕發現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內的CP含量可增加心排血量及EF。本研究兩組患者在體外循環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和住院病死率上無顯著性差異,觀察組術中心臟自動復跳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平均住院天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cTnI聯合CM-KB可以客觀地用于判斷心肌損傷程度〔9〕。Wu等〔10〕推測心肌工作時,ATP水解,胞質內Pi升高,促進ATP水解產能;而進行性心肌細胞超負荷工作致缺血時,進行性升高的Pi負反饋限制ATP水解速率,減少心肌細胞能量供給,引起心肌線粒體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下降,細胞腫脹甚至破裂。而該研究者發現細胞過度產能超過63.5 kJ/mol可導致心肌細胞工作障礙,這被認為是心肌的自我保護機制。外源性CP作為ATP的直接生成底物,能夠提供心肌細胞所需能量,恢復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保護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減輕心肌細胞的損傷或凋亡,改善心肌細胞能量代謝,改善心臟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含CP的心肌極化液對于老年人術后心肌保護有一定作用,但老年人群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手術耐受性差,麻醉風險大,術后并發癥多,術后尤其需要加強呼吸道管理、24 h心電監護及尿量、電解質、血壓、血糖、中心靜脈壓、氧飽和度等監測。
1 孟 毅,董逸飛,董書強.老年心臟瓣膜手術早期死亡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11;25(4):321-3.
2 沈衛峰,楊震坤.心臟瓣膜病診治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12):905-7.
3 錢軍嶺,王 強,王東進.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術后住院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21(6):507-10.
4 石開虎,龔文輝,張 飛.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術前應用含磷酸肌酸心肌極化液的作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8):2451-2.
5 蒙 煒,郭應強,石應康.151例老年患者心瓣膜置換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7;14(5):386-8.
6 張永科,王愛萍,楊晨垣.外源性磷酸肌酸對大鼠供心保存的保護作用〔J〕.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7(2):167-8.
7 郭曉明.外源性磷酸肌酸對低氧大鼠心臟的保護作用〔D〕.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博士論文),2009.
8 Daniel AB,Fan W.Creatine and phosphate pools are maintained at energetically optimal levels in the heart during hypertrophic remodeling and heart failure〔A〕.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C〕.Minneapolis,MN;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nc:4487-90.
9 盧 中,嚴中亞,孫 云,等.溫血持續灌注心肌保護對心肌酶和超微結構的影響〔J〕. 中國醫藥,2007;2(3):155-7.
10 Wu F,Zhang EY,Zhang J,et al.Phosphate metabolite concentrations and ATP hydrolysis potential in normal and ischaemic hearts〔J〕.J Physiol,2008;586(17):4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