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梅
腎病綜合征(PNS)的病發原因相當復雜,腎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就是在這些復雜病因的基礎上發生的病變特征,隨之而來的便是患者血漿當中數量巨大的蛋白質通過人體泌尿系統最后經尿液嚴重流失,綜合起來說,這是一種病因復雜,治療手段值得探究的臨床性綜合病癥。患有這種病癥的患者不得不忍受患病期過長、病癥反復無常以及長期診治而不愈的難處,高凝血癥和血栓栓塞經常困擾患者。現將近期對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進行的應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的80例臨床案例過程及結果作具體的臨床觀察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次臨床80例患病案例經檢測完全與內科學PNS診斷標準相吻合。男女比例為男40例,女40例,年齡介于18~50歲,患病時間介于3~4個月。單純性腎病患者占全部80例患者中的49例,另有31例為腎炎性腎病患者。經仔細檢查基本排除全部80名患者治療前有體表及體內出血和創面感染情況。全部患者被隨機平分在治療組和對照組里。運用統計學知識將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元素進行科學性加工處理,可以進行有效地對比分析。
1.2 治療方法 口服強的松1 mg/(kg·d),培哚普利4 mg/d運用于對照組進行對癥治療。治療組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前提下再按一天一次,4周一個療程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針(5000 U)。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血小板計數實行兩周一次的定期檢測,以魚精蛋白中和的辦法應對治療過程中發生的出血癥狀。
1.3 觀察指標 進行治療之前,通過臨床觀察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Cr)、尿素氮(BUN)、總膽固醇(TC)的相應情況,注意患者可能出現的出血、肝臟受傷害、血小板銳減以及藥物依賴性過敏癥等惡性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限定為用t檢驗兩組之間和治療前后的數據,并用均數 ±標準差(±s),以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指標測定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指標測定結果比較(±s)
注:*P<0.01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
組別 例數 時間 ALB(g/L)24 h尿蛋白定量(g/d)Tch(mmol/L)Scr(umol/L)FiB(g/L)PT(S)APTT(S)對照組 20 治療前 16.7±1.4 5.27±0.3 8.23±1.5 109.2±47.2 5.27±1.3 13.43±1.7 35.32±6.2治療后 21.4±1.6△ 2.71±0.4△ 7.2±0.7△ 105.7±45.1 4.69±1.2 13.45±1.4 35.55±6.3治療組 20 治療前 17.1±1.3 5.36±0.2 8.17±1.8 112.6±43.6 5.48±1.4 13.4±1.5 36.22±6.2治療后 32.3±1.6* 1.71±0.3* 5.46±0.5* 107.4±42.3 2.53±1.2*13.78±1.3 36.83±2.62
2.1 生化指數對比UPro及TC經治療得到明顯改善,UPro、TC指數,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然而ALB高于對照組。
2.2 近期療效對比 兩組對比療效比照為對照組共40例案例,其中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治療組共40例,其中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有相對意義上的比較性,值得研究。
2.3 惡性反應 治療過程中預期的出血,血小板銳減、肝臟受損,機體過敏等惡性反應情況基本未出現。
統計學分析:經過對治療前后測定結果的分析得知,對照組治療中,24 h的治療時間使得患者尿蛋白定量及總膽固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而血漿白蛋白則相應有所上升(P<0.05);治療組出現了與對照組類似的前后升降情況且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1),另外纖維蛋白原也有類似變化(P<0.01);兩組中均為出現血肌酐、凝血酶原時間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顯著變化,沒有出血案例出現。
人體體內凝血系統易被PNS機體的免疫反應激活,從而引發腎內高凝、微血栓等病癥的產生,又因活化的血小板可以促使繼發性高凝狀態這一病癥的發生[1]。所以現代醫學特別注重抗凝治療的研究和探索。腎小球炎性經過激素的抗抑作用可以達到受損的最小程度,小兒腎病由于對激素過于敏感,因而能夠很快恢復,且能促使尿蛋白快速消減,達到了保存腎的最佳工作能效[2]。但是,激素的過度和長期使用容易引發出血等病癥,同時會引起脫發、骨質疏松等一系列惡性反應。通過肝素鈉化學解聚或酶解聚生成的低分子肝素鈣,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凝血因子的活性一旦被控制,隨之而來的內皮細胞與血管內膜結合,血源性氨基多糖的有效釋放,抗凝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血液高凝狀態被緩解,抗纖溶作充分發揮,從而導致纖溶酶激活劑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大力的強化,溶栓效果一觸即發。因為帶有大量的負電荷,低分子肝素鈣可以對腎小球的基底膜起到修正恢復的功效,從而防止機體出血狀況的出現。Upro、TC、ALB、Fig指數的改良經本次臨床診療后表現出相對于一般傳統療法的絕對優勢,惡性反應基本避免,這恰恰表明運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可以明顯提高血液中的高凝病癥[3],保證了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陳錦生.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療效觀測.醫學信息,2010,22(6):886.
[2]陳戰瑞.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探究.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22(1):65.
[3]柯琳.低分子肝素鈣在兒童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華中醫學雜志,2008,3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