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輝 姜丕橋
遼寧調兵山鐵煤集團總醫院急診科于2005年至2011年共收治急性心梗合并惡性心律失常共26例,現將搶救體會作臨床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31~80歲,平均58歲,均有典型胸痛或以嚴重心前區不適發病,發病時間至入急診科為20 min~6 h不等,平均為3 h,入院后立即行心電圖檢查和心電監護,期間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如表1。
1.2 治療 發生上述心律失常,立即給予搶救,措施如下:
1.2.1 室速或短陣室速,如無血流動力學改變,立即給予胺碘酮150 mg緩慢靜注,繼以1 mg/min持續靜脈滴注,效果不理想,仍反復發作,加用艾司洛爾。如有血流動力學改變,立即給予同步電復律(雙向波100j)。

表1 表生惡性窒性心律失常事件
1.2.2 室顫患者,建議立即給電復律(雙相波150j起始),并靜脈應用胺碘酮,必要時加用艾司洛爾,輔助胸外按壓,電除顫可反復應用,二次電除顫后室顫應有發作,應給以氣管插管輔助呼吸。
26例患者經上述處理后,20例患者轉復竇性心律,行靜脈溶栓或急診PCI治療,6例患者搶救無效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后發生室性心律失常高發期為冠脈閉塞4 h之內,特別是前30 min,包括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室顫,6~24 h后明顯減少。STEMI急性期,危及生命的室速和室顫發生率高達20%,且可能為STEMI的首發表現,猝死率較高,需要迅速處理。發生機制包括梗死后的代謝與離子變化引起的電不穩定,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及神經平衡失調,再灌注損傷及心肌結構異常[1]。
在急性心肌梗死伴惡性心律失常搶救中,要做到嚴密監測,第一時間行心電監測,并由專人看護監測設備,及早、及時果斷處理各種心律失常。對于這類心律失常處理的緊急程度,取決于血液動力學狀況。雖然預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減少室顫發生,但也可能引起心動過緩和心臟停搏而使病死率增加。因此,使用再灌注治療時,應避免預防性使用利多卡因[2]。在充分應用胺碘酮、艾司洛爾等藥物搶救的同時,對需要反復除顫的患者,要做的堅持不懈,不要輕易放棄。我們曾經搶救一名患者,持續胸外按壓達2 h,電除顫達30余次,最終搶救成功。一旦血流動力學允許,應立即行急診PCI手術,只有血管開通后,電穩定性才能恢復。
[1]楊新春,李延輝,王樂豐.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4-296.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