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蕓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是一種常見婦科疾病。最主要表現是持續加重的盆腔粘連、疼痛與不孕。本病是困惑醫生和患者的難癥,現將15例特殊部位子宮內膜異位癥報告如下。
198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門診及病房診治特殊部位子宮內膜異位癥例15例,發病年齡:16~48歲,其中異位于雙鼻黏膜1例,周期性鼻出血30年余,合并原發不孕,未治,自然絕經、鼻出血消失,隨訪5年無復發;異位于肺部1例,經期咳血少量半年,內科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胸部經前胸片,可見單個片狀陰影,以后癥狀及胸部陰影消失,無胸痛及干濕啰音,合并原發不孕、子宮肌瘤及雙例輸卵管傘端閉鎖,行宮全切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咳血消失,隨訪5年無復發;異位于臍孔1例,經期臍孔處排血水樣分泌物30年余,暗紅色,在經期行臍孔周圍病灶切除術,切除范圍超過病灶2 cm以上,病理可見:子宮內膜,隨訪5年無復發;異位于左手掌背側1例,經期左手掌背側皮下青紫15年,面積約3 cm×2 cm,孕期此癥狀消失,哺乳期閉經1年余,月經復測潮后,癥狀明顯好轉,未治;異位于腦部1例,經期向左嘴歪眼斜1年余,內科藥物治療無效,隨月經干凈,不治逐漸恢復正常,本例就診時合并功血,48歲,行宮全切加雙例附件切除術,嘴歪眼斜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異位宮全切術后陰道殘端及膀胱1例,周期性血尿2年余,該患者于37歲時,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外院行宮切,術后4年余,無誘因出現周期性血尿,每月一次,婦科檢查,窺視陰道殘端前右壁可見紫色結節約1.5 cm×1 cm,膀胱鏡檢查:可見膀胱后壁藍色結節直徑約1 cm,第二次開腹,切除異位灶及雙側附件,病理可見膀胱及陰道殘端有子宮內膜,術后周期性血尿消失,但出現膀胱陰道漏,經常尿褲,隨訪3年無血尿,準備行尿漏修補術,異位于會陰側切口3例、異位于剖宮腹壁切口5例,均于月經期行手術病灶切除術,周邊超出正常組織0.5 cm~2.0 cm(表1)。

表1 1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情況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確是個令人困惑之癥[1],輕者可發不治,如例1、例3;重者且45歲以上無生育要求者,可以采取根治術,因為內異癥是激素依賴病,用手術切除子宮及卵巢,可徹底治愈,如病例4、例6;局部內異癥切余病灶切除,應選擇在經期,此期內膜活躍低,病灶紫藍色易辯認,切余范圍應超過病灶0.5 cm~2.0 cm以上,不易復發,如例2和8例手術疤痕處;難處理的是年輕的保留卵巢的,復發率20%,如例5,第一次手術時年齡37歲,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行子宮全切,保留雙側附件,術后4年余無誘因出現周期性血尿,婦科檢查:陰道殘端及膀胱后壁藍色結節,行第二次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及雙側附件切除,結果又形成膀胱陰道漏,實感心寒,建議對年輕保留卵巢的患者,術后應用激素[2]補充治療6~9個月,并嚴密定期隨診,早期發現病灶,及時用藥,用藥雖不能徹底治愈,但可使內異灶縮小,不至于因侵蝕過深、病灶過大引起異位的組織或器管結構功能的改變。
[1]朱慧芬.手術切口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6例臨床分析,2009,11(10):1367-1368.
[2]梁嵐,馬剛,李力.腹腔鏡聯合媽富隆或內美通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合并不孕癥的療效觀察.廣西醫科大學學校,2009,26(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