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碩
接觸性陰道出血是宮頸癌早期最常見的癥狀,對門診首診有接觸性陰道出血的患者,采用陰道鏡檢查,常規鏡下活檢,以觀檢陰道鏡對接觸性陰道出血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有接觸性陰道出血病史,同意接受陰道鏡檢查的150例,年齡22~60歲,接觸性陰道出血持續時間2 d至1年以上不等。未產婦10例,經產婦140例。并與同期癥狀相同,不接受陰道鏡檢查,常規宮頸刮片144例做對照。
1.2 方法 采用國產數碼陰道鏡檢查,由固定醫師操作,按陰道鏡檢查的常規步驟進行,仔細觀察圖像,對常規四點及異常區取材4至7塊組織,固定后送病理檢查。對照組常規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采用巴氏分級,Ⅱ級以上者144例,肉眼下活檢取材送病理檢查。
2.1 150例中宮頸癌14例,其中原位癌6例,CIN23例,宮頸息肉20例,宮頸乳頭狀瘤2例,宮頸炎85例。陰道鏡下最常見的異常表現為醋酸白色上皮、腺體白環、點狀血管、鑲嵌、異型血管、碘陰性區及腦回狀、乳頭狀樣變。陰道鏡異常表現與病理診斷的關系,見表1。對照組中144例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巴氏分級,Ⅱ級以上均在肉眼下活檢,病理診斷,宮頸癌3例,均為浸潤癌;CIN8例。

表1 陰道鏡異常表現與病理診斷的關系(例)
2.2 宮頸癌及CIN的檢出率 陰道鏡下活檢組為9.37%(14/150)、15.00%(23/150),對照組為 2.08%(3/144)、5.56%(8/144),經 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5,P<0.05)。
3.1 陰道鏡檢查意義 接觸性陰道出血時宮頸癌及CIN的主要癥狀。病變早期,肉眼檢查宮頸無特異性變化,單純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陽性率低,容易漏診。陰道鏡檢查獎子宮頸陰道部黏膜放大10~40倍,故可觀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病變,發現肉眼難以發現的非正常上皮、血管和疑變區,并可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較之傳統的活檢方法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尤其是對臨床上的無癥狀的子宮頸早期癌變更有意義。常規的宮頸四點活檢準確率僅為50%,容易造成誤診、漏診,陰道鏡對宮頸細微結構的觀察,鏡下定位使活檢目標更具準確性,提高活檢的陽性率。本組陰道鏡下活檢、病理檢查、宮頸癌及CIN的檢出率明顯高于肉眼下活檢檢出率,與此報道一致,所以對接觸性陰道出血就診的患者采用陰道鏡檢查,并對異常區活檢,可減少宮頸癌及CIN的漏診率。特別是對就診不便,有接觸性陰道出血表現的患者,首診就應進行陰道鏡檢查,排除宮頸不良病變。
3.2 陰道鏡下活檢的重要性 陰道鏡觀察主要通過宮頸病灶的表面構型、邊界形態、顏色、血管和碘反應幾個征象反映病灶的異常。陰道鏡下的異常圖像主要有醋酸白色上皮、點狀血管、鑲嵌、腺體白環、異型血管、碘陰性區等,在組織學上表現為慢性宮頸炎,CIN,宮頸息肉,宮頸乳頭狀瘤及宮頸癌等。陰道鏡下幾種異常圖像可同時出現,缺乏特異性,同時陰道鏡檢查是一種視覺技術,有賴于檢查者受培訓的情況及經驗水平,每一位陰道鏡檢查者,對陰道鏡下的異常圖像的認識有所不同,對陰道鏡圖像的解釋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單純陰道鏡檢查不能確診,必須結合臨床和細胞學檢查,才能做出較準確的診斷,提高與組織病理學的符合率。但必須強調陰道鏡檢查只是輔助診斷,最后診斷需靠病理檢查。
[1]何勉,楊卓賢,楊國奮,等.陰道鏡下子宮頸不典型轉變區的遠期觀察.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5(11):745.
[2]錢德英,陰道鏡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