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橋 徐凡葉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蛋白如果沒有及時干預、治療,最終可以導致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所以對糖尿病腎病早期尿蛋白的干預治療,尤為重要。前列地爾(凱時)通過靶向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紅細胞變形等途徑來改善循環,又通過抑制氧自由基,維持細胞膜的穩定,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途徑來保護細胞組織。作用腎臟后,改善腎小球微循環、腎小球濾過,保護腎小球,減少荒廢的腎小球,從而達到減輕尿蛋白的目的。
1.1 一般資料 選擇住院患者64例,均符合2002年WHO指定的診斷標準。年齡(57.5±13)歲;病程(6±5.5)年;其中糖尿病藥物治療39例,胰島素配合藥物治療25例。入組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隨即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體重指數基本匹配。入院后均連續留取24 h尿液,監測尿白蛋白排泄量。根據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每組再隨機分為2個亞組:①亞臨床糖尿病腎病組(包含糖尿病腎病Ⅱ期、Ⅲ期。24 h尿白蛋白定量在30-300 mg)。②臨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Ⅳ期。24 h尿白蛋白定量均在1000 mg以上)。各組臨床資料見表1.
1.2 治療方法 首先限制飲食蛋白攝入量為0.8 g/(kg·d),兩組均常規使用ACEI/ARB藥物。待血壓、血糖控制平穩后,治療組給予前列地爾(北京泰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 μg靜推,1次/d,14 d為1療程。對照組無上述治療,其他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治療同治療組。
1.3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分別檢測患者血肌酐水平,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分別檢測24 h尿白蛋白定量。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的變化 兩組相對比,治療組(包括臨床糖腎組與亞臨床糖腎組)給予前列地爾10 μg靜推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較對照組(包括臨床糖腎組與亞臨床糖腎組)明顯下降,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肌酐的變化 兩組相對比,治療組治療前后血肌酐有明顯下降;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肌酐有所下降,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見表2。治療組給予前列地爾10 μg靜推后,血肌酐較對照組有所下降,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s)
組別 例數 性別(例數)男女年齡(年) 病程(年)32亞臨床糖腎組 16 8 8 56±11 5±3臨床糖腎組 16 9 7 59±14 10±7治療組 32亞臨床糖腎組 16 9 7 55±12 6±4臨床糖腎組對照組16 8 8 60±15 9±8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肌酐和24 h尿白蛋白定量的變化(±s)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肌酐和24 h尿白蛋白定量的變化(±s)
組別 例數 血肌酐 白蛋白定量(24 h)32亞臨床糖腎組 16治療前對照組(NC)98±12 200±69治療后 91±16 150±58臨床糖腎組 16治療前95±15 2800±1755治療后 93±12 2700±1532治療組(TG) 32亞臨床糖腎組 16治療前97±11 191±76治療后 88±10 90±53臨床糖腎組 16治療前96±13 2855±1791治療后85±12 1634±1093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早期干預尿白蛋白,對預防、延緩糖尿病腎病發展到終末期腎病有重要意義。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原因多,大量研究表明,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在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有重要作用,RSS系統激活,促進氧化應激反應,促進細胞增殖和組織纖維化,同時尿白蛋白的出現,不僅導致營養不良,更重要過多濾出蛋白刺激腎小管上皮釋放一些化學因子及酶類以及激活補體而損傷腎小管,導致間質纖維化,進一步加重腎功能損害。前列地爾具有強烈的擴張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機制和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增加細胞內cAMP有關,而血栓素A2是縮血管物質,是糖尿病腎病腎小球損傷的非炎性物質。前列地爾(凱時)通過靶向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紅細胞變形等途徑來改善循環,又通過抑制氧自由基,維持細胞膜的穩定,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途徑來保護細胞組織。作用腎臟后,改善腎小球微循環、腎小球濾過,保護腎小球,減少荒廢的腎小球,從而達到減輕尿蛋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