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紅梅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時,由于局部血運豐富,常用局麻藥量大入血而產生中毒癥狀,從而限制了局麻藥的大量使用。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因其心臟和神經毒性低、安全性高,感覺神經阻滯與運動阻滯分離明顯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我們通過40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來觀察其臨床麻醉效果及實用性、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40例ASAⅠ-Ⅱ級擬行上肢手術患者,均無局麻藥過敏史。分為Ⅱ組,每組20例,Ⅰ組:0.447%甲磺酸羅哌卡因30 ml。Ⅱ組0.375%鹽酸羅哌卡因30 ml。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未給術前用藥,入室核對后開放健側上肢靜脈,監測 ECG、NIBP、HR、SpO2囑患者頭偏健側,行患側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定位消毒后,以7#針頭略向對側腳跟方向刺入,待患者出現明顯異咸,回抽無血、氣、腦脊液注入藥物30 ml,術中疼痛明顯者給予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復合液半量或全量。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注藥后60 min內分別對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進行評估,并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感覺神經阻滯通過針刺法評定:0分無痛,麻醉效果滿意;1分輕微疼痛,但可忍受,無需輔助用藥;2分疼痛明顯,需輔助用藥;3分疼痛劇烈,需改麻醉方式完成手術。記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持續時間、消退時間;運動阻滯評估采用Bromage改良法:0級,無麻痹,Ⅰ級,不能曲肘關節,Ⅱ級不能抬上肢,Ⅲ級不能曲指關節。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神經阻滯后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2.1 兩組患者在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阻滯方面,經t檢驗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感覺運動神經阻滯情況( ± s,min)

表1 感覺運動神經阻滯情況( ± s,min)
組別 感覺阻滯起始時間運動阻滯持續時間Ⅰ3.79±2.88 352±18.1 462±72.4 4.27±7.45 6.26±感覺阻滯持續時間感覺阻滯消退時間運動阻滯起始時間最大運動阻滯出現時間4.38 339±34.5Ⅱ3.82±2.90 293±18.2 380±68.3 4.40±3.68 6.02±4.29 336±38.2
2.2 麻醉效果 兩組麻醉起效后,針刺痛覺消失,麻醉效果評定,Ⅰ組0分13例,1分6例,2分1例,3份0例;Ⅱ組0分12例,1分6例,2分2例,3份0例。Ⅰ組0分及1分所占比例為95%,Ⅱ組為9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其他情況 Ⅰ組:發生霍納氏綜合征2例,均無呼吸困難,局麻藥毒性反應。Ⅱ組:發生霍納氏綜合征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長效酰胺局麻藥,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長,麻醉作用確切,心臟毒性小,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分離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神經阻滯麻醉。甲磺酸羅哌卡因是將鹽酸羅哌卡因的鹽酸根替換成甲磺酸根研制成的,其起局麻藥作用機制的的陽離子與鹽酸羅哌卡因產生局麻藥機制的陽離子相同,故其藥理作用與鹽酸哌卡因相同。有研究證實,甲磺酸羅哌卡因(0.894%)與鹽酸羅哌卡因(0.75%)是等摩爾濃度,兩者在藥效學及藥代動力學等方面均相似。周穎等將甲磺酸羅哌卡因應用于硬膜外阻滯時,發現與鹽酸羅哌卡因具有相似的作用,如感覺阻滯完善,感覺和運動阻滯呈分離現象,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提示能安全有效應用于硬膜外阻滯。但甲磺酸羅哌卡因應用于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時能否具有與鹽酸羅哌卡因相同的麻醉效能,報道甚少。本次觀察兩種藥物在感覺神經、運動神經阻滯的起始時間、持續時間、消退時間均無顯著差異,40例患者中Ⅰ組有2例,Ⅱ組1例發生霍納氏綜合征,未作特殊處理,均無呼吸困難,局麻藥毒性反應,說明在該濃度、劑量范圍內,兩種藥物均是安全有效的。
甲磺酸羅哌卡因和鹽酸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其麻醉效果、安全性相似,可廣泛應用于臨床神經阻滯麻醉。
[1]李西寬,焦亞奇,劉俊,等,甲磺酸羅哌卡因局麻作用的試驗研究.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20(02):236-237.
[2]周穎,劉萬楓,王珊娟,等.國產甲磺酸羅哌卡因與進口鹽酸羅哌卡因的臨床應用比較.中國麻醉與鎮痛雜志,2005,7(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