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瑞 袁琳 黃雪琴
腹內高壓(IAH)的持續與發展是導致腹腔間隙綜合征(ACS)的重要原因,持續未解除的高腹腔內壓力(IAP)可導致心肺功能下降,腎功能不全,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休克,甚至死亡。由于其發病的隱匿性,常常被其他臨床征象所掩蓋,易被忽視;同時,由于缺乏相關實驗室證據而未能及時有效地監測,使IAH與ACS長期以來未能引起臨床醫師的足夠重視。本研究通過在ICU危重患者中早期動態監測腹內壓,觀察其壓力變化與病情演變及預后等的關聯,探討在ICU危重患者中常規進行腹腔內壓力監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1 一般資料 我院ICU病房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患者共125例,其中腹內壓升高3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ICU 3 h內采用經膀胱測壓方法行腹內壓監測,后每12 h測量一次,每天腹內壓值為2次測得平均值。入室首次測腹壓前及測壓半小時后分別記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呼吸;所有病例均每天記錄APECHE II評分,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同時監測中心靜脈壓(CVP)、血氣分析等指標。經膀胱測壓具體方法:將患者平臥,在無菌操作下進行,經尿道膀胱插入Forley尿管,排空膀胱后,將50~100 ml無菌等滲鹽水經尿管注入膀胱內,夾住尿管,連接尿管與尿袋,在尿管與引流袋之間連接“T”型管或三通接頭,接壓力計進行測定,以恥骨聯合處為調零點,在液面讀出膀胱壓力值[1]。
1.3 診斷標準 依腹內壓監測結果將患者分為腹內壓正常組(IAP≤10 mm Hg)及升高組(IAP>10 mm Hg)兩組。
1.4 觀察治療 對存在腹內壓增高的患者除常規觀察生命體征外,動態監測腹內壓,同時根據病情采取降低腹內壓的治療措施,包括通便、改善循環、中醫中藥、腹部理療、手術減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首次腹腔內壓測量前后患者心率、血壓、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改變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表1)腹內壓測量對患者心率、血壓、末梢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無明顯影響。
2.2 12例出現腹內壓增高患者經降腹壓治療后APECH II評分及CVP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氧合指數明顯升高(P<0.01)。針對性降腹壓治療可降低ICU患者的APCHE II評分,降低CVP,改善氧合。
表1 腹腔內壓測量前后患者心率、血壓、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比較(±s)

表1 腹腔內壓測量前后患者心率、血壓、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比較(±s)
注:與測量前組比較,*P>0.05
時間 例數 心率(次/min) 血壓(mm Hg) SpO2(%) 呼吸(次/min)125 112±12 130±30/65±12 93±6 26±8測量后 125 108±13* 134±26/68±13* 95±5* 27±6測量前*
表2 腹內壓升高組治療前后APECHEⅡ評分、中心靜脈壓(CVP)、氧和指數(FiO2)及腹內壓比較(±s)

表2 腹內壓升高組治療前后APECHEⅡ評分、中心靜脈壓(CVP)、氧和指數(FiO2)及腹內壓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 <0.01
時間 例數 APCHEⅡ評分 CVP(cmH2O) FiO2 腹內壓(mm Hg)34 44±6 18±6 250±80 18±8治療后 34 40±4* 16±5* 265±76△ 12±5治療前△
近年來腹內壓的改變與ACS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ACS發病原因及病理生理機制也已基本明確,國外某些醫院已開始對某些危重病患者進行常規的腹內壓監測[2];在我國,腹內壓監測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燒傷、胰腺炎等危重病中也屢見報道,但在ICU中常規監測腹內壓的報道目前還不是很多。經膀胱內測壓方法是目前公認測量腹內壓的“金標準”,創傷性相對較小,本研究中125例行經膀胱測壓方法行腹內壓監測患者,測壓前后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呼吸均未受到明顯影響,提示膀胱內測壓方法不僅簡便易行,創傷性相對較小,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適合作為ICU患者病情觀察的常規監測手段。
腹腔間室綜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于腹腔內壓(intra abdominal pressure IAP)非生理性急劇升高到影響內臟血流及器官組織功能,并進一步引起一系列不利的病理生理改變所形成的一組臨床綜合表現。腹腔內壓力(IAP)≥1.33 kPa(10 mm Hg)即為腹腔內高壓(intra 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主要臨床表現有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順應性下降甚至進行性缺氧,心輸出量減少、周圍循環阻力增加、少尿甚至無尿。IAH的持續存在與發展是導致腹腔間隙綜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重要原因[3],臨床上能夠引起IAH/ACS的疾病廣泛存在于外科、婦產科,甚至內科,由于其發病的隱匿性,常常被其他臨床征象所掩蓋,容易被忽視,同時,由于缺乏相關實驗室證據而未能及時有效地監測,使IAH與ACS長期以來未能引起臨床醫師的足夠重視。本研究采用經膀胱內測壓的方法,對ICU中的危重患者進行早期動態的IAP監測,對存在腹內壓升高的34例患者采取及時干預治療,治療后患者APECHEⅡ評分及CVP均較治療前下降,同時氧合指數提高,提示有效的降腹壓治療可改善患者病情,減少心臟負擔及改善氧合,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經膀胱內測壓方法簡便易行,創傷性相對較小,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作為ICU患者病情觀察的常規監測手段;動態的腹內壓監測可及時發現及干預腹內壓的進一步升高,改善患者病情。腹內壓變化與其他實驗室指標(如:肌酐、急性反應蛋白,乳酸等)是否存在相關性,指導治療的腹內壓力具體閾值等,本研究尚未有進一步結論,有待更大樣本量的觀察研究。
[1]陸立,賈月坤,譚振剛,等.腹部間隔綜合征3例報告.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0,9(4):381-382.
[2]Ivy M E,Atweh N A,Palmer J,et al.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burn pa-tients.J Trauma,2000,49(3):387-391.
[3]程君濤,肖光夏,夏培元,等.腹內高壓對兔腸道通透性及內毒素細菌移位的影響.中華燒傷雜志,2003,19(4):229-232.
[4]孫華,翁衛群,陳峰,等.腹內壓監測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防治中的意義.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1):68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