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歆
超聲造影被稱作現代超聲影像的第三次革命,是當前超聲醫學的熱門研究課題,對于甲狀腺的實時超聲造影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討甲狀腺結節的超聲造影特征及其在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32名患者共42例甲狀腺結節在獲得知情同意后進行超聲造影檢查,男6名,女26名,年齡24~61歲;結節直徑9~33 mm;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腫20例,甲狀腺乳頭狀癌7例,甲狀腺腺瘤15例。全部結節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儀器和方法 使用西門子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0~10.0 MHz,配有低機械指數對比脈沖序列(CPS)成像技術和自動追蹤造影劑定量(ACQ)分析軟件。造影劑采用意大利Bracco生產的SonoVue,使用時抽取2.4 ml微泡混懸液,經外周靜脈快速以團注方式注射。
先進行常規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病灶結節。然后選擇病灶的最佳切面,切換入CPS造影模式,造影劑注入后,觀察并記錄結節內的造影劑增強廓清情況。最后啟動ACQ分析軟件,繪制時間-強度曲線(TIC),獲取造影參數:始增時間(AT)、達峰時間(TTP)、峰值強度(PI)等。統計學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造影模式分析 本組研究中20例結節性甲狀腺腫結節,超聲造影后8例表現為與周圍腺體的同步增強和廓清,呈等增強;10例增強早于周圍腺體,其中5例廓清早于周圍腺體,5例與周圍腺體同步廓清,呈等增強或高增強;2例增強廓清均晚于周圍腺體,呈低增強。15例甲狀腺腺瘤,超聲造影后13例均早于周圍腺體增強,晚于周圍腺體廓清,呈高增強;2例晚于周圍腺體增強及廓清,呈低增強。7例甲狀腺癌,超聲造影后5例早于周圍腺體增強及廓清,呈高增強;2例增強及廓清晚于周圍腺體,呈低增強。
2.2 造影劑灌注時間-強度曲線參數分析(見表1)
表1 42個甲狀腺結節時間-強度曲線參數比較(±s)

表1 42個甲狀腺結節時間-強度曲線參數比較(±s)
注:*與結節性甲狀腺腫比較P<0.05;#與甲狀腺腺瘤比較P<0.05,有統計學差異
結節性質 個數 始增時間(s) 達峰時間(s) 峰值強度(dB)結節性甲狀腺腫 20 11.13±1.36 17.14±1.60# 20.24±2.81#甲狀腺腺瘤 15 10.42±1.19 18.10±2.18 25.2±3.57*甲狀腺乳頭狀癌 7 9.3±0.78*# 14.11±3.45*# 24.6±7.31*
超聲造影診斷的病理基礎是臟器不同部位、同一臟器不同發育時期發生不同病變時,局部血流灌注有很大的差異[1]。不同甲狀腺結節血流灌注狀態與其血管的數量、結構和分布有關,故造影模式及時間-強度曲線表現也不同[2]。
以往的報道大多認為結節性甲狀腺腫結節周圍有纖維組織包繞,使間質血管受壓,造成結節內血供不豐富;Appetecchia等[3]的研究認為結節性甲狀腺腫與周圍腺體相比造影劑很少或造影劑缺失,但本研究中20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0%呈低增強、50%呈等增強、40%呈高增強。綜合相關研究報道及本組研究結果,結節性甲狀腺腫的造影模式呈現出一定的多樣性,這可能與其處于不同的病變發展過程及病理改變有關[4]:結節性甲狀腺腫是在甲狀腺腫的基礎上反復增生和退縮形成的,在結節增生和退縮的不同時期,由于結節的血供特點不同,所以造影表現也不盡相同。甲狀腺腺瘤的血供通常比較豐富,受瘤細胞破壞少,分布有規律,故15例甲狀腺腺瘤中13例造影表現呈早增晚退、高增強的灌注形式,具有特征性。這與顧繼英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2例可能是由于瘤內出現囊性病變灶,囊腔壓迫實性部分,導致實性部分血供較少[5],呈現晚增晚退、低增強的灌注形式。本組研究中5例甲狀腺癌呈早增早退、迅速充填、高增強的造影模式,并且在TIC參數的統計學比較上,甲狀腺癌腺瘤在始增時間、達峰時
間均早于結節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腺瘤,體現其造影特點。這與相關文獻報道多認為甲狀腺癌內血管增多、分布不均勻、走行紊亂、血管網無級別差異,形成大量的動靜脈瘺[6]相一致,但與本組中2例甲狀腺癌呈晚增晚退、低增強的超聲造影表現不符,史曉龍等[7]對9例甲狀腺癌進行超聲造影后,發現造影劑幾乎不能進入腫塊內,這可能與癌結節較小、血管被癌組織破壞早期未形成動靜脈瘺有關,也反映出甲狀腺癌血管生成狀態的復雜性。
本次研究中盡管不同病理類型甲狀腺結節的超聲造影聲像圖及時間-強度曲線呈現一定的多樣性、重疊性,但超聲造影作為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有益的補充,為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1]李杰,董寶瑋,于曉玲,等.肝不同部位灰階超聲造影定量分析的實驗研究.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4,13(6):460-462.
[2]袁惠,王丹,宋潔,等.甲狀腺結節超聲造影定量分析.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08,19(6):427-428.
[3]Appetecchia M,Bacaro D,Brigida R,et al.Second generation ultrasonographic contrast agents in the dignosis of neoplastic thyroid nodules.Exp Clin Cancer Res,2006,25(3):325-330.
[4]顧繼英,陳惠莉,徐小云,等.超聲造影對甲狀腺腫塊診斷價值的初步探討.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7):1018-1020.
[5]宋潔,王丹,袁惠,等.甲狀腺單發結節的超聲造影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1):44-47.
[6]Argalia G,De Berardis S,Mariani D,et al.Ultrasonographic contrast agent:evaluation of time-intensity curves in the characerisation of solitary thyroid nodules.Radiol Med,2002,103(4):407-413.
[7]史曉龍,鄭笑娟,郭新海,等.甲狀腺腫塊的超聲造影分析與病理對照分析.浙江實用醫學,2007,12(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