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林
尿液角蛋白19片段的含量檢測,對膀胱癌的診斷陽性率性較高,對進行膀胱癌的篩查和手術后的患者監測很意義,所以存在的特異性不夠強,檢測結果假陽性率誤差較高[1]。本文對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ECLIA)在泌尿系統腫瘤診治中的作用進行探討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泌尿系統腫瘤的患者40例,急性尿路感染的45例患者,健康受檢者42例,其中男78例,女49例,年齡為45~65歲,平均(50.5±8.5)歲,泌尿系腫瘤的患者及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均進行病理檢查確診,排除其他疾病。
1.2 方法 在準備收集的前一天晚上9點后,開始禁食禁水,丙組受檢者保留早晨第一次排尿,采用無菌試管收集中段尿約5 ml左右。甲組患者需要在進行膀胱鏡檢查前采集尿液標本。將標本放置于離心機上,取離心后2 h內的上清液,上機進行檢測或是-70°冷藏保存。統計學分析選用SAS8.0統計軟件,以(±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以99%的可信度,標準界定為尿CK19的臨界值3.9 μg/L。對照組尿CK19測定結果見表1,泌尿系統疾病組尿CK19測定結果見表2.其中有13例檢測結果下降,升高7例。
經臨床檢查確診13例CK19檢測結果下降的患者,均被確診為尿路感染,檢測結果升高的7例,有6例為膀胱的移行細胞癌,克隆病侵潤伴有尿路感染1例。
對膀胱癌的患者8例術前,采取隨機進行觀察1個月內,檢測尿CK19水平不等升高,有1例患者首次檢測結果為陰性(2.64 μg/L),7 d 檢測結果陽性(6.41 μg/L)。

表1 丙組尿CK19測定值

表2 泌尿系統疾病組尿CK19水平(μg/L)
CK19是分布于上皮細胞中的角蛋白成分之一分子量4 kD[1],為可溶性的酸性多肽 分子正常情況下含量非常低,當細胞組織癌變的時候含量提高,當細胞溶解或是細胞通透性增加導致被釋放、引起血液及組織液中含量增加濃度升高[2]。膀胱上皮發生癌變時,因細胞的化生及增生,腫瘤細胞組織偏向膀胱側突出,使腫瘤細胞脫落在尿液,并且于尿液中進行溶解,引起細胞內CK19的成分講解就逸出,因此尿中CK19的濃度上升。所以,尿液中的CK19的水平變化檢測同血液檢測能更加直觀敏感。
大部分的檢測結果準確性高,但是有一些檢測還是會存在誤差,特異性不強,原因是在進行檢測尿液時,主要原因是CK19并不是腫瘤的特異性抗原物質,而是存在于上皮細胞的正常成分[2],所以導致上皮細胞脫落及增生,泌尿系統的炎癥特別是急性炎癥期的狀態下尿CK19含量會稍有上升,本文對乙組45例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進行CK19含量檢測,其中23例為陽性,CK19檢測水平均高于標準臨界值,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急性的炎癥期,進行脫落的細胞為正常的受損細胞,組織細胞內的CK含量及構成沒有改變[3]。為更好的增加CK19對泌尿系腫瘤的惡性變檢測的陽性預測結果及特異性,本文對20例患者采取動態檢測的方法,減少CK19檢測值的假陽性檢測率,增加泌尿系腫瘤的準確診斷率[4]。
尿液中CK19片段連續動態檢測,可增加尿液CK19片段檢測對泌尿系統腫瘤的準確診斷、復發監測及療效的觀察中的臨床作用,但所檢測的值能否為泌尿系統的腫瘤進行良惡性鑒別診斷的標準,仍需做更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綜上所述,進行尿CK19片段的動態觀察含量的變化,能減少急性尿路感染檢測的假陽性率,增加尿CK19片段進行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意義。
[1]賈學恩.幾種腫瘤細胞和蛋白質納米生物傳感的壓電電化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9.
[2]梁曜華,畢葳,楊濱,等.含甲基咪唑的抗腫瘤轉移NAMI-A衍生物的水解和電化學性質.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11(2):210-217.
[3]薛亞東.腫瘤細胞表面聚糖的電化學檢測與細胞成像分析.南京大學,2010.
[4]陽蘋,張莉萍,李武縣,等.6σ質量管理理論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腫瘤標志物中的應用.重慶醫學,2010,(24):334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