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剛 劉真 王國興
腹腔鏡手術是近些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微創手術方法,目前已在臨床上廣泛開展,可以預測該方法必將成為今后手術方法發展主要趨勢。同傳統的開腹手術比較而言,腹腔鏡手術的切口更小、創傷也更小,而且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因而在外科手術中具有明顯的優勢[1]。本研究將我院62例直腸癌患者的腹腔鏡手術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情況報告如下,以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期間共收治62例直腸癌患者,將其中的31例腹腔鏡微創手術患者作為觀察組,包括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60.41±2.21)歲;將其中的31例實施常規開腹手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包括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為(60.19±2.26)歲。全部患者均通過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于術前均提供流質飲食1 d,并給予甲硝唑與鏈霉素1 d,通過等滲電解質溶液進行導瀉,不進行清潔灌腸,且術中不應用胃管,術后對患者限制性給予補液,鼓勵患者盡早離床進行活動等。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中主要觀察患者的手術所需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首次排氣天數(d)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指標[2]。
1.4 數據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5軟件對全部數據進行分析,對于計量資料采用(±s)形式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對于P<0.05代表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均<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相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所需時間以及首次排氣時間見表1。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對比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對比結果(±s)
注:同傳統開腹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d)觀察組 31 97.32±1.52* 106.01±1.82* 2.74±1.52*31 132.81±1.94 200.31±3.22 4.21±1.17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結果(n)
腹腔鏡手術可以在腔鏡下實施手術操作,因此其視野十分清晰,便于精細操作,而且其解剖部位能夠清晰地呈現出來,配合超聲刀進行操作,免除了常規手術的結扎止血處理,能夠實現精細分離,可有效控制術中創面出血,明顯減少了手術時間[3]。在實施傳統開腹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較大,而且血漿蛋白損失多,血漿滲透壓下降引發術后腸壁水腫,提高了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此外,腸壁水腫也將造成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緩慢。有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能夠降低術后炎性反應,進而避免術后腸麻痹,加快術后腸道功能改善,而且腹腔鏡手術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顯著少于開腹手術所需時間[4]。同傳統的開腹手術比較而言,腹腔鏡手術的切口更小、創傷也更小,而且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因而在外科手術中具有明顯的優勢。有文獻報道,在腹部手術后6 h左右人體小腸液開始出現重吸收功能,早期進食能夠對腸黏膜起有效的保護作用,可避免細菌移位,減少發生吻合口瘺以及肺部及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手術能夠減小手術創口,而且并不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均<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相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這進一步表明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創傷更小,而且患者術后恢復更快。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量少、患者術后可快速恢復等優點,特別適用于無腸梗阻及腫瘤和周圍組織未見顯著浸潤的直腸癌患者,該手術方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1]Nelson R,Tse B,Edwards S.Systematic review of prophylactic nasogastric decompress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s.Br J Surg,2009,92(6):673-680.
[2]李元新,李幼生,黎介壽.胃腸外科圍術期處理中的加速康復外科的新理念.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5):12-14.
[3]池畔,林惠銘,徐宗斌,等.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3):21-22.
[4]戈應剛,王子衛.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的對比研究.重慶醫學,2011,40(27):2737-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