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建
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普遍建立和各種生命支持技術的快速發展,早產兒存活率逐漸提高。目前國內外對嬰兒,尤其是早產兒的評估、早期干預已廣泛重視。在兒童發育過程中,早產是導致各種發育障礙的高危因素,故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兒童保健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早期干預是對早產兒有組織、有目的教育活動,通過各種感官刺激、豐富生活環境等活動,促進小兒潛能發育。為了了解早期干預對早產兒的運動發育、認識能力、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影響進行監測、評估和分析。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兒童保健科門診就診的早產兒56例作為觀察組;既往隨機的未進行早期干預的早產兒42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早產兒的胎齡,出生體重,阿氏評分,性別,父母文化家庭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均無染色體異常及先天性遺傳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干預 以鮑秀蘭主編的《新生兒行為和0~3歲教育》為教育大綱。內容包括運動發育、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交往能力的訓練。早期由兒童保健醫師進行操作示范,并教會家長操作。
觸覺刺激:對早產兒進行撫摸,要求2次/d,每次15 min,環境要安靜,分別對嬰兒的頭面部、胸部、腹部、下肢、上肢和背部進行撫摸,撫摸前要溫暖雙手,并涂嬰兒潤膚露,操作要輕柔;視覺刺激:一歲以內以色彩鮮艷刺激眼球轉動,每天多次在早產兒眼前晃動,一歲以上色彩加形狀的訓練;聽覺刺激:有意識的與早產兒每天多次交流,聽優美的音樂,一歲以后逐漸給講故事、聽兒歌等聽覺訓練。語言訓練:模仿口形,發音,簡單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交往訓練:經常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戲等,激發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養小兒毅力和勇敢,及伙伴之間的愛心和友好性格。
總之,根據小兒的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訓練,早期進行大運動,精細動作,5個能區進行訓練。1歲以內以感知和動作訓練為主,1~2以訓練語言和動作協調能力為主。
1.2.2 檢測內容 在6、18月齡,采用嬰幼兒智能發育表(CDCC)分別測定其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FDI)。
兩組智能發育隨訪結果,見表1。
附表 早期干預組和對照級比較(±s)

附表 早期干預組和對照級比較(±s)
18組別 倒數 6個月個月MDI PDI MDI PDI早期干預觀察組 56 73.43±15.54 76.26±18.24 96.52±17.15 94.1>0.05 >0.05 <0.05 <0.05 6±22.01對照組 42 69.06±13.07 72.88±20.07 87.59±19.68 82.48±25.01 t值 1.729 1.623 2.383 2.396 P值
兒童保健的目地是綜合指導,消除對兒童健康有害的因素(干預),發展和建立有益因素(促進),以提高兒童健康和發展水平。早產兒是腦癱、學習困難、注意力缺陷、IQ低下、社交和自我調節困難的高發人群[1]。我們不僅是滿足于挽救早產兒的生命,保證存活,還要使其生活的有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妊娠3個月是胎兒神經細胞髓鞘形成的重要時期,早產兒過早脫離母體,腦細胞數量較少,腦重量相對較低,使神經系統成熟過程受到阻礙。對新生兒來說,0~2歲這個時間段是新生兒腦部發育最快的時期,并且未成熟腦的可塑性也更強。如能在這個階段提供的刺激對腦功能和結構的發育有重要的影響,能發揮其最大的潛能。通過早期干預措施,使各種刺激經傳人神經到中樞,使腦細胞得到視覺、聽覺、動覺、平衡覺的綜合刺激,促進腦神經系統發育[2]。
綜合上述,我們認為早期干預是改善早產兒預后的關鍵。有條件的患兒可以長期堅持由專業的保健醫生按照個體情況進行操作和配合新生兒游泳及一些專業的醫療治療儀輔助治療,臨床效果會更明顯。今后還可以發展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相結合的模式,使更多早產兒得到早期干預從而減少傷殘的發生。
[1]王太梅,李松,趙鳳臨,等.早產兒腦性癱瘓嬰兒期癥狀流行病學研究.中國當代兒科學雜志,2003,5(4):319.
[2]杜開先,賈天明,欒斌,等.早期穴位電刺激對新生兒腦損傷運動功能和智力發育的影響.中國康復,2008,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