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兵
為了發揚中醫特色,我們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加減化裁研制了消痛散,并精心制備而成,貼敷于腰部阿是穴、華佗夾脊穴及下肢足太陽膀胱經脈穴位上,通過疏通經絡、活血止痛達到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的目的。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消痛散聯合西藥治療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8月到2011年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納入標準:資料齊全并獲得隨訪;年齡18~65歲;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辨證血瘀證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齡21~73歲,平均47.6歲;病程0.5~6年,平均(2.6±0.8)年;隨訪時間2個月至4年,平均25.2個月。根據入院順序,平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上述資料對比類似(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首先都采用西藥口服治療:萘普生200 mg,必要時加大劑量,1日1次。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消痛散穴位貼敷,組成:當歸30 g,熟地黃30 g,杜仲30 g,乳香30 g,沒藥 30 g,丹參 30 g,川芎 30 g,血竭 30 g,狗脊 30 g,丁香30 g,元胡30 g,獨活30 g,木瓜30 g,川牛膝30 g。直接敷貼于腰部阿是穴處,若無明顯壓痛點,可按突出部位貼敷于相應椎旁夾脊穴,1 d換藥1次。兩組都治療2周。
1.3 療效評價 優:鞍區、腰腿痛、雙下肢麻木消失,雙下肢功能和括約肌功能基本正常;良:鞍區、腰腿痛、雙下肢麻木基本消失,雙下肢功能和括約肌功能明顯好轉;好轉:雙下肢功能和括約肌功能明顯好轉,鞍區、腰腿痛、雙下肢麻木仍存在;差:雙下肢功能和括約肌功能無明顯緩解,鞍區、腰腿痛、雙下肢麻木無改善[1]。同時采用的視覺模擬量表法(VAS)對入選對象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對比評分的改變,從而得出本療法的止痛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手術療效各項數據均采用統計學中的非參數秩和檢驗進行分析比較,VAS評分采用t檢驗,使用軟件為SPSS 16.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經過治療后,治療組60例優良率為90.0%;對照組60例優良率為78.3%,治療組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詳見表1。
2.2 疼痛積分變化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無明顯差異,經過治療后兩組對比有明顯差異,治療組的疼痛積分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療效評價(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變化(±s)
組別 例數(n)優 良60 2.62±0.46 0.78±0.12對照組 60 2.65±0.45 1.26±0.85 χ2 0.962 8.521 P治療組>0.05 <0.05
中醫強調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腎氣虧虛為本,如因肝腎同源,腎氣不足可最終導致肝腎不足,腎主骨、肝主筋、筋附骨,腎虛則骨失所養,肝血不足則筋失所養。加之外傷及風寒濕邪侵襲,外傷使瘀血留著不去、風寒濕邪使氣血痹阻、臟腑失榮,久則肝腎更虧。消痛散藥物組成有當歸、乳香、沒藥、丹參、川芎、狗脊、丁香、元胡、血竭、熟地、杜仲、獨活、木瓜、川牛膝等[2]。穴位貼敷的同時配合腰部墊枕,可以較快的緩解腰腿痛癥狀。因為脊柱的平衡與穩定主要是通過脊柱的生理曲度及其周圍軟組織來實現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后神經根受壓,出現了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癥狀,采用腰部墊枕可以減輕腰椎間盤內負壓,使肌痙攣隨之放松。本文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治療組60例優良率為90.0%;對照組60例優良率為78.3%,治療組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VAS評分無明顯差異,經過治療后兩組對比有明顯差異,治療組的疼痛積分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消痛散聯合西藥治療椎間盤突出疾病能有效提高治療療效,降低疼痛程度,值得推廣應用。
[1]馬崔,唐牟尼,郭揚波.廣州市城鄉65歲及其以上人群腰椎間盤突出癥患病率調查.中華精神科雜志,2011,38(4):227-230.
[2]楊繼源,黃惠玲.辨證論治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216例分析.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