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曹鴻瑋 鄭曉紅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臨床上以呈單側帶狀分布的紅斑、簇集的水皰、伴明顯神經痛為主要特點,祖國醫學上又稱之為“纏腰火丹”、“蜘蛛瘡”等等。帶狀皰疹具有病程長、病情重、疼痛劇烈、后遺神經痛發病率高等特點。2010年以來,我科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新癀片聯合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帶狀皰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門診就診的、診斷明確的帶狀皰疹患者200例;4周內未用過抗病毒藥物及免疫調節劑;肝腎功能無異常者。
排除標準:對非甾體類抗炎藥、更昔洛韋及新癀片中中藥成分過敏者;皮損已合并細菌性感染者;已知有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治療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4歲,其中帶狀皰疹累及肋間神經49例,臂叢神經35例,三叉神經13例,腰骶神經3例;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20~65歲,其中帶狀皰疹累及肋間神經58例,臂叢神經32例,三叉神經8例,腰骶神經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變部位及病情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新癀片(廈門中藥廠生產)0.96,3次/d,口服,以及更昔洛韋注射液0.25,2次/d,靜脈滴注,連續7 d;對照組,僅給予更昔洛韋注射液0.25,2次/d,靜脈滴注,連續7 d。兩組均給予甲鈷胺片0.5,3次/d,口服營養神經、爐甘石洗劑外用收斂皮疹、三叉神經處皮疹應用阿昔洛韋滴眼液預防病毒性角膜炎等對癥處理。
1.3 療效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主要觀察止皰時間(原有水皰無增大、無新水皰出現的時間)、結痂時間(水皰開始干涸結痂的時間)、止痛時間(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的時間),后遺神經痛:以全部皮疹消退1個月后仍有疼痛為準;并注意觀察不良反應。治療第7天進行療效判定。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或顯著減輕;顯效:皮疹消退>75%,疼痛減輕;好轉:皮疹消退<75%,局部疼痛減輕;無效:皮疹消退<50%,局部疼痛無明顯減輕或加重。有效=痊愈+顯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1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2.1.1 不同治療方案治療帶狀皰疹在止痛、止皰、結痂、病程時間的比較(表1)。
2.1.2 不同治療方案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比較(表2)。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比較(x ± s,d)

表2 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治療組有8例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有6例發生不良反應,表現為惡心、納差、頭暈,但癥狀均很輕微,不影響繼續治療。治療組未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有4例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中醫上認為,帶狀皰疹是由肝火、脾濕郁于內,毒邪乘之誘于外,氣血瘀阻所致。毒火滯留血分發為紅斑,濕熱困于肝脾則為水皰,氣血阻于經絡則見疼痛。新癀片由三七、牛黃、腫節風、珍珠層粉以及少量非甾體類抗炎藥組成,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中,三七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良藥;牛黃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作用,可以通過抑制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腫節風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抗菌消炎作用;珍珠層粉有清肝收斂生肌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2]。更昔洛韋是繼阿昔洛韋之后開發出來的廣譜抗DNA病毒的抗病毒藥,其結構和阿昔洛韋類似,但在抑制病毒復制中更昔洛韋的選擇性更強、療效更迅速,療效顯著、且安全性好,不良反應輕微,已被廣泛應用于預防和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皰疹病毒感染等。新癀片聯合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帶狀皰疹高效、安全,可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1]鄭曉紅,曹鴻瑋.不同劑量阿昔洛韋口服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中國醫藥導報,2008,5(25):64,66.
[2]高明,石松山,劉紅霞.新癀片聯合阿昔洛韋軟膏治療帶狀皰疹42例療效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