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云艷 何艷芬 王建屏
聯合化療目前仍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可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但由于化療藥物具有對造血系統的損傷,加之惡性腫瘤患者體能較差,極易發生貧血,稱為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是惡性腫瘤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約為70% ~90%[1]。目前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已經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其不但會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而且是影響腫瘤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之一[2]。單純的輸血和補充鐵劑無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是促紅細胞生成素的重組體形式,可對紅系祖細胞的生存和增殖起著促進作用[3]。我院對2007~2011年收治的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患者采取了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鐵劑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2011年收治的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患者72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平均年齡(61.8±8.4)歲(22~83歲),腫瘤類型:肺癌16例、肝癌15例,胃癌22例、乳腺癌9例、直腸癌6例、其他4例。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需滿足:① 化療后2周內發生,且血紅蛋白值<110 g/L,血細胞比容(HCT)<0.03。②化療前4周未接受過輸血和rhEPO的治療。③ 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并排除由其他原因引發的貧血。⑤排除懷疑或確診發生骨轉移。⑥經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
1.3 分組情況 所有患者按照治療方法隨機分為A、B和C3組,每組24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腫瘤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聯合化療,分別于化療結束48 h后給予保肝、保護心血管和營養支持等支持治療。A組在支持治療基礎上給予rhEPO聯合鐵劑治療。方法:皮下注射rhEPO 12000 u/次,3次/周,連續3周(化療期間不使用),共用6周;同時口服給予力蜚能膠囊150 mg/次,1次/d。B組在支持治療基礎上給予rhEPO治療。方法:皮下注射rhEPO 12000u/次,3次/周,連續3周(化療期間不使用),共用6周。C組在支持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鐵劑治療。方法:口服給予力蜚能膠囊150 mg/次,1次/d。
若上述治療中患者出現血紅蛋白≤70 g/L的情況,可考慮給予輸血治療。
1.5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 定期監測患者肝腎功能,比較三組治療后檢測患者血液指標變化、卡氏評分(KPS)、主觀狀態和治療效果。血液指標包括:RBC、Hb和HCT。主觀狀態包括:精神狀態、睡眠情況、疲勞感和活動耐力等。療效判定[4]:① 顯效:Hb水平上升 >20 g/L,HCT上升≥10%,主觀癥狀明顯緩解,KPS評分增加20。② 有效:Hb水平上升>10 g/L,HCT上升≥5%,主觀癥狀明顯緩解,KPS評分增加10。③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治療后血液指標和KPS評分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指標和KPS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A組在各項血液指標和KPS評分方面均顯著高于B和C組(P<0.05),B和C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后主觀狀態比較 三組治療前主觀狀態無差別(P>0.05),治療后A組改善情況顯著好于B和C組(P<0.05),B組略好于C組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2。
2.3 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后A組效果顯著好于B和C組(P<0.05),B和C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治療后三組血液指標和KPS評分比較(n=24,±s)

表1 治療后三組血液指標和KPS評分比較(n=24,±s)
注:*與A組比P<0.05
組別 RBC(1012/L) Hb(g/L) HCT(%) KPS(分)A組3.8±0.4 117.8±5.8 0.38±0.05 85.2±7.1 B組 2.9±0.3* 108.1±7.3* 0.33±0.04* 79.6±5.3*C組 2.9±0.4* 106.5±6.5* 0.31±0.05* 80.1±6.2*

表2 治療后三組患者主觀狀態比較

表3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會導致患者出現乏力、嗜睡、抑郁、呼吸困難等癥狀,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為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因為患者貧血可腫瘤缺氧,使腫瘤對放化療的抵抗力增加,降低治療效果。
針對貧血的發生以往主要是采用紅細胞灌注的方法,并降低化療劑量強度或推遲治療至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但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一方面大量反復的輸血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增加了輸血風險發生的幾率,同時降低化療藥物血藥濃度的利用,對患者化療的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隨著EPO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優勢也越發受到關注,EPO作為一種人體生長因子,可促使受抑制的紅骨髓系恢復造血功能。rhEPO是人促紅細胞生成素的重組體形式,作用與EPO相同,外源性給予可有效糾正或減輕因大劑量化療尤其是使用鉑類制劑后,腎功能損傷所致的貧血或內源性的EPO產生不足[4]。國內研究已采用rhEPO治療化療相關性貧血并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腫瘤患者由于長期化療,體能較差,且長期食欲極易造成體鐵的負平衡狀態,雖然給予rhEPO,但是由于鐵代謝異常,缺乏合成Hb的原料,因此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采用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鐵劑治療,結果顯示A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和血液指標變化等情況顯著好于其他兩組(P<0.05),且患者主觀狀態改善明顯,與國內研究結論相似[4],提示聯合用藥能有效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改善其臨床癥狀,更有利于患者的腫瘤化療,改善其預后。
總之,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鐵劑治療化療相關性貧血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腫瘤相關性.提高生活質量。
[1]Bermejo F,García-López S.A guide to diagnosis of iron deficiency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digestive disease.World J Glastroenterol,2009,37(15):4638-4643.
[2]Caw J J,Salas M,Ward A,et al.Anemia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ic.qualitative review.Cancer,2001,91:2214-2221.
[3]賈汝漢,黨建中.促紅細胞生成素腎臟保護作用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12(11):1035-1038.
[4]陳燕平,劉云聰.惡性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治療探討.貴州醫藥,2009,33(10):9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