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韌 (云南大學發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以云南滇西地區為例邊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實證分析
李 韌 (云南大學發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目的 加快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為邊疆農村老年人提供方便、高效的養老服務。方法 通過對邊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相關數據進行檢驗式實證分析。結果 農村老年人在基本解決溫飽后,社會養老保障仍然是他們面臨的現實威脅之一。結論 建立完善的邊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制度是當務之急。
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實證分析
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是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研究解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本文通過對邊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相關數據的檢驗式實證分析,為邊疆農村老年人提供方便、高效的養老服務提供依據。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2010年本人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漢莊村,作為省里下派的新農村工作指導員所進行的“農村老年人社會養老保障問題”調查。調查方式主要采取問卷、采訪、入戶、抽樣等〔1〕,采樣中同時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分布,在大理、保山、德宏、臨滄等滇西地區抽取了20個行政村,并在每個行政村選取5個自然村,在每個自然村落中又抽取了10戶農村老年人家庭進行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8份,有效回收率96.8%,從總體上看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表4。)

表1 基本狀況層面

表2 農村老年人養老層面

表3 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層面

表4 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層面
一般情況下,農村壩區由于氣候、土地、水利等自然條件都要比山區好,因此壩區比山區富,所以國家在相關政策,財政補貼等一般都向山區傾斜。然而在云南滇西的一些地方情況卻不是這樣。例如在云南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漢莊村。村子位于保山市附近,是緊鄰保山城市的壩區,其土壤肥沃,水利條件較好,自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無寒暑。糧食生產為:畝產800 kg,是一個典型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曾經被譽為“滇西糧倉”。
然而就是在這樣自然條件較好的壩區,村民生活則較山區困難,生活水平較低。在農村,只要男性在家,女性一般都讓男性接受采訪,因此,在本次調查的樣本中男性大約占了2/3。這一因素可能導致了樣本中文化程度略高于農村的實際狀況。由于農村里的老年人,60~70歲,甚至到了79歲都還在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所以在本次調查中年齡的樣本選取采用每10歲為一個年齡段。80歲以后,老年人一般就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所以把80歲以后作為一個年齡段處理。
按照調查數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呈一種“紡錘型”,也就是中間大,兩頭小。說明農村老年人還是基本健康的,這也許與他們長期務農有關。由于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其鄰里關系都比較好。這種良好的農村社區鄰里關系或人際關系,為農村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在相互溝通、互助合作等相互關心的生活照料中提供了保障。
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家庭結構,包括家庭規模、人口數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規模越來越小型化,人口數量也越來越少,家庭結構也越來越簡單化,包括擁有老年人的農村家庭。這樣,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以家庭養老為特征的我國老年人,尤其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生活非常不利。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黨和國家為了解決我國廣大農民,包括農村老年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由國家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保障其身體健康,使其同樣能夠共同享有社會公共醫療保障,能夠惠及億萬農民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政策措施。該項政策措施通過增強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報銷農民看病的部分費用等措施進行,所以它除了能夠減輕農民病痛,還能夠減輕農民看病負擔,相應地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然而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新農合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報銷40%的門診費還是報銷70%的住院費,其藥價和醫療服務費用都比較高。許多村民,包括老年人寧可花更多的錢,到縣醫院看病。
農村老年人的醫療保障主要由老年人和其子女承擔。新農合政策,更多的費用還必須由他們自己出,而且按照現行醫療體制,要獲得醫療救助,確實還很困難。
從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的實施情況看,農村老年人要獲得55元/月的社會養老保險費,除了必須繳納相應的費用,即使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要獲得養老保險也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就是他們的子女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必須履行繳費義務。
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基本上是自我養老。為了增強國家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社會保障,國家撥出巨資,在廣大農村建立了敬老院,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卻發現,在許多建有敬老院的村子里,敬老院已經空無一人,成為一種擺設。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農村老年人養老風險主要是指一些農村老年人由于年老體弱,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被迫依賴他人進行的養老。但是由于農村老年人養老依靠對象的經濟、社會、道德等狀況,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從事相應勞動,由此給他的身心帶來的傷害。這樣的風險不僅會威脅到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還會影響農村的人口素質與經濟績效,甚至會造成一定的社會風險與社會不穩定。
養老問題是人類,尤其農村老年人無法回避的一種社會風險。農村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除了自身及其親屬網絡等傳統保障外,國家和政府還必須將增強農村老年人社會養老保險,提供老年人各種生活保障救助行為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2,3〕。但是這種風險與保障卻存在著長期缺失的情況,即使是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老年人仍然不知道采取什么方式應對養老風險。因為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質仍然是家庭養老保險,只是路徑和渠道不同。
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項國家為了保障農民,包括廣大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減輕其經濟負擔,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公共政策措施,而且國家和地方財政還承擔了2/3的繳費義務。但是從一些農村老年人不愿參加新農合相關因素看,他們仍然認為:收入低,負擔過重,無能力繳費等,甚至認為新農村合作醫療不可靠和沒有必要〔4,5〕。所以在選擇治療疾病的方式時,他們仍然依賴偏方、土方、外來行醫者,甚至“舍醫求巫”。這顯然是對新農合在制度設計和管理上的不滿意。
綜合:(1)在多數農村老年人已經基本解決溫飽的今天,養老風險仍然是農村老年人面臨的諸多養老現實問題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威脅;(2)農村老年人應對養老風險的策略仍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區內的人際網絡;(3)農村老年人需要醫療保障,但是現行的新農村合作醫療還沒有得到許多農村老年人的認同;(4)在構建新農村養老保險過程中,必須注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險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的可及性,為農村老年人養老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1 柯惠新.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4.
2 林 陽.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水平的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1;1:90-1.
3 宋 健.中國農村人口的收入與養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
4 鐘建華.中國農民養老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6.
5 樂 章.農民的疾病風險與醫療保障:一個實證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1:57-8.
R592
A
1005-9202(2012)05-102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5.063
云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5Y1331G);云南大學211三期支撐建設項目;云南大學人文社科項目
李 韌(1960-),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社會學研究。
〔2011-05-26收稿 2011-08-11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