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 寧宇 崔冰
1911 年,法國放射科Destot醫生首先使用Pilon骨折一詞。Pilon在拉丁語中指搗研用的杵,脛骨遠端與之相象,所以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的粉碎性骨折稱為pilon骨折。此骨折約占下肢骨折的1%,占脛骨骨折的3%~10%。常因骨折復位和固定困難而致臨床治療較為棘手。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采用切開復位L型脛骨遠端前外側鎖定板內固定的方法治療新鮮有移位的Pilon骨折25例,療效滿意,現將治療及隨訪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19~58歲,平均34歲。致傷原因:墜落傷7例,交通事故傷10例,摔傷5例,重物砸傷3例。閉合損傷22例,開放損傷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8 d。
1.2 分類 按Ruedi-Allgower[1]分類方法,Ⅰ型:骨折呈裂紋狀,但關節面沒有明顯移位;Ⅱ型:骨折處關節面有明顯移位,但無粉碎;Ⅲ型:關節面不僅嚴重粉碎骨折,并且有明顯移位。本組Ⅱ型18例,Ⅲ型7例。其中22例合并有腓骨骨折。
1.3 手術方法 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氣囊止血帶止血。其中開放性骨折者常規進行仔細徹底清創。合并腓骨骨折者首先行外側縱行切口,暴露出腓骨骨折端,直視下復位,應用鋼板或腓骨遠端解剖板固定骨折,先恢復腓骨正常長度;然后在踝關節正前方縱行切開皮膚,經脛前肌腱鞘的內側緣分離,避免切開脛前肌的腱鞘,在踝關節上方分離充分暴露脛骨下段骨折,切開踝關節的關節囊,顯露出脛骨遠端的關節面。先將較大的骨折塊與脛骨近折端復位并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恢復骨折的長度,為較小的骨折塊復位提供參考;然后將塌陷移位的關節面與其相連的松質骨一起向下整體撬拔整復,直視下將骨折塊和關節面復位。骨折與關節面對位滿意后,用L型脛骨遠端前外側鎖定板固定,如果骨缺損較多,固定前取自身髂骨松質骨充分填塞植骨,C型臂X線機透視以證實骨折復位滿意、關節面平整及內固定位置良好后縫合切口。如固定牢固,1 d后即開始行主、被動踝關節功能鍛煉。22例閉合骨折中20例均能直接閉合切口。2例行減張縫合,皮膚均Ⅰ期愈合,3例開放損傷中,2例皮膚均Ⅰ期愈合,1例行創面植皮術后痊愈。
本組25例患者,隨訪5~20個月,平均11個月。25例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時間3~6個月,平均4.5個月。參照Mazur[2]制定的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優:>92分,踝關節沒有腫張和疼痛,步態正常,活動自如;良:87~92分,踝關節有輕微的腫痛,步態正常,踝關節活動度可達正常的3/4;可:65~86分,踝關節活動時疼痛,活動度僅為正常的1/2,需服用抗炎鎮痛藥,正常步態,;差:小于65分,踝關節腫脹,行走或靜息時疼痛,踝關節活動度僅為正常的1/2,跛行。25例中,優22例,良2例,可1例。優良率96%。
3.1 損傷機制 Pilon骨折是因高處墜落、車禍、滑雪或絆腳前摔等引起,脛骨軸向暴力或下肢的扭轉暴力作用脛骨遠端關節面,造成脛骨遠端波及關節面的壓縮性或爆裂性骨折。軸向暴力或扭轉暴力兩種不同的損傷機制導致Pilon骨折,其預后亦不同。軸向作用力是高能量暴力,其引起的Pilon骨折常造成關節面塌陷,干骺端骨質粉碎分離,軟組織損傷較重,大部分合并有腓骨骨折,預后差,主要見于高處墜落、車禍。低能量的扭轉暴力使脛骨遠端骨折呈螺旋形,干骺端性骨折及軟組織損傷較小,關節面破壞不嚴重,腓骨不一定發生骨折,多見于滑雪或絆腳前摔,預后較好。踝關節受傷時的位置與骨折類型密切相關,當跖屈時較大的骨折塊在脛骨后方;中立位受垂直軸向暴力時,造成前、后踝大游離骨塊的“Y”型骨折或者整個關節面破壞;背伸位時在距骨作用下,使脛骨前部和脛骨骨折;外翻位時,扭轉暴力可使脛骨遠端外側骨折;內翻位時,可出現內側骨折;在扭轉和軸向兩暴力聯合作用下,干骺端多呈粉碎性骨折,同時伴有關節面嵌插,踝關節可脫位,關節變得非常不穩定。
Bartlrtt等(1999)認為,Pilon骨折的特征是:(a)脛骨遠端干骺端的骨折波及踝關節面,并有不同程度的嵌插;(b)常呈粉碎、不穩定性骨折,有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面不平;(c)可涉及內、外、后踝骨折;(d)75% ~85%可伴有腓骨骨折[3]。有文獻報道,Pilon骨折在下肢骨折中約占1% ~10%[4]。
3.2 治療方法的選擇 目前的觀點是無移位的Pilon骨折僅適用于非手術治療(石膏固定或跟骨牽引)。對于有移位的Pilon骨折則應采用切開復位固定的方法。Ruedi[5]提出Pilon骨折內固定步驟主要包括:(a)復位固定恢復腓骨的長度;(b)重建脛骨遠端關節面;(c)干骺端骨缺損的行植骨;(d)脛骨內側支撐鋼板固定。固定骨折的常用方法有: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解剖型鋼板或三葉形鋼板固定等,但均存在固定不牢,不能早期活動等缺點[6]。L型脛骨遠端前外側鎖定板呈解剖型,遠端關節面下鎖定螺釘“竹筏”式分布并向下7°成角,不僅能伏貼于脛骨遠端,并可以牢固抓持Volkmann骨折塊和Chaput骨塊,而且對復位后的關節面可以進行堅強的支撐和固定,避免和減小復位后的關節面及植骨后脛骨高度的丟失。使解剖復位后的骨折部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可抵抗手術后早期活動作用于骨折端的應力,保證在早期功能鍛煉時不發生骨折移位,因此術后1 d即可鼓勵患者活動踝關節,避免關節僵硬及延緩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3.3 并發癥的預防 影響Pilon骨折遠期療效的兩大重要因素[4]是骨折的類型和軟組織損傷的程度。另有研究表明,Pilon骨折的骨折不愈合率達18%,延遲愈合率高達42%,創傷關節炎發病率為54%[7]。如何有效減少和預防這些并發癥,作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a)手術時機:急診閉合的Pilon骨折局部腫脹較輕的可立即手術,局部肌肉軟組織挫傷嚴重、腫脹明顯、皮膚有張力性水皰形成的閉合骨折,如果沒有骨筋膜室綜合征,可先行臨時外固定,等5~7 d腫脹消退后再行手術;(b)復位、植骨和固定:Pilon骨折是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的粉碎性骨折,關節面常有不同程度的碎裂,如果脛骨遠端關節面不能解剖復位,或者復位后再移位,就很難避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對于骨缺損比較多的,盡可能在關節面下植入整塊松質骨,起到堅強的襯墊。嚴重的松質骨壓縮丟失、骨缺損植骨不充分、過早負重等因素使Pilon骨折不愈合和延遲愈合率非常高。最終會導致短縮和內翻畸形。因此對于骨缺損嚴重的,要充分植骨。鎖定板因有成角固定,故抗拔出力較強;可以單皮質固定;相對于傳統鋼板,可以有效地降低I和Ⅱ期復位丟失等優點,非常適用于脛骨遠端骨折的固定。L型脛骨遠端前外側鎖定板設計合理,固定牢固,可以滿足早期功能鍛煉的要求;(c)功能鍛煉:骨折堅強固定和完好的軟組織是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術中盡可能減小對軟組織的破壞,脛前肌的腱鞘不要切開,便于早期踝關節活動。Pilon骨折主要損傷發生于脛骨下端松質骨及關節面,不能早期負重。但早期功能鍛煉是Pilon骨折取得較好療效的重要輔助方法,術后1 d應立即指導患者行主、被動踝關節功能活動,可減少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等關節退行性病變的發生。

圖1 男性43歲,交通外傷,a術前X線,b術后正側位X線
[1]Ruedi TP,Allgower M.Fracture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 into the ankle joint.Injury,1969,(1):92-99.
[2]張波,黃雷,王滿宜,等.脛骨遠端解剖鎖定鋼板治療復雜Pilon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100):894-896.
[3]顧立強.Pilon骨折的分類與功能評價.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8):894-898.
[4]陸軍,陳輝,李永剛.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40-43.
[5]Ruedi TP,Allgower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Clin Orthop Relat Res,1979,138:105-110.
[6]王興元,王一劍,范勇,等.鎖定鋼板內固定在Plion骨折治療中的應用.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10):854-855.
[7]Patteron MJ,Cole JD.Two staged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tion of severe pilon fractures.J OrthopTrauma,1999,13(2):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