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義 劉云芬 肖芳 李蘭
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進步,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是其社會關注的焦點。據相關資料表明,新生兒中由于孕期、產時及產后的不良因素導致產生高危兒的情況日益增多。高危兒在后期體格成長及行為發育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為降低兒童高危因素導致的不良后果,早期神經發育篩查顯的尤為重要[1,2]。本中心為探討高危兒早期神經發育篩查及早期干預的臨床意義特作了專項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中心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間出生并系統管理的0至2歲的嬰幼兒按時間順序定期進行早期神經發育篩查。篩查后發現不同程度的高危兒67例。其中男兒45例,女兒22例。高危兒年齡3至36個月,平均年齡(12±5.1)個月。高危因素有早產或出生體重低42例,不同程度窒息25例。將所有高危兒使用隨機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7例。兩組高危兒干預前一般資料無顯著性,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30例高危兒進行常規定期門診隨訪監測,采用常規保健指導,不做任何干預訓練。觀察組37例高危兒根據不同的發育落后情況進行早期干預,并采取讓家長配合并輔助進行早期的育兒及發育指導方法。其具體包括,采用本中心自行研究的早期教育方案,根據嬰幼兒主、被動情況及神經心理發育特點設計了針對每個高危兒適合各年齡段的體操和功能操訓練。并對家長進行指導,配備了相應的訓練工具。指導家長分別在篩查出高危兒出生后的第1、3、6、9、12個月時返回門診檢查。在家完成每日計劃訓練任務,并作好相關記錄。干預時間分別為6至12個月。高危兒每次復診時,醫生檢查其家長訓練情況。
1.3 評價標準 兩組所有高危兒第3、6、9、12個月每次復診時,采用Gese II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檢測其行為發育商(DQ)[6]。具體包括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性、語言情況及個人社交共5個方面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所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及t檢驗,且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早期干預訓練后觀察組高危兒各種行為能區DQ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結果差異有顯著性(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高危兒干預后行為發育商(DQ)對比
隨著現在醫療事業的發展,圍產醫學技術及新生兒重癥處理技術顯著提高。以往較高病死率的高危新生兒都能得以存活,隨之新生兒因各種損傷及不良因素而導致的高危情況也日益增加。其主要表現為精神發育遲滯,腦性癱瘓,視聽及體格方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發育成長[1,2]。其實嬰幼兒行為發育實質上就是大腦神經系統的成長。由于嬰幼兒早期大腦良好的代償性及重組能力,在環境中充分的感觀刺激下,新生的腦細胞能快速重建神經系統的受損部分。使大腦在損傷的部位有效地實行重組,大腦功能會產生良好的代償。但是隨著兒童的成長,大腦功能發育成熟,腦細胞重組及代償功能就會減退并逐漸消失。據相關資料證明,兒童3歲之前,正確的育兒刺激,對腦功能結構,無論是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3,4,5]。高危兒童的早期干預就是在利用兒童大腦發育特點上,生后就開始進行大量正確的環境刺激,能使高危兒缺損的腦組織獲得最有利的重組,后期腦功能更能充分的發育成長,促使高危兒能趕上正常兒童。通常使用醫院和家庭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早期干預,以改善家庭微環境為主要出發點,對撫養人進行咨詢指導為主要手段。除了早期感知覺刺激和訓練外,輔助以被動操、身體按摩,個別高危兒加以使用藥物及高壓氧治療,將治療與家庭育兒指導相結合。此訓練在兒童0至3歲具有明顯效果。故早期干預對于高危兒童有著顯著的必要性[6,7]。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高危兒通過有效的早期干預后,各種行為能區DQ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結果差異有顯著性(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高危兒早期神經發育篩對于第一時間發現高危兒發育問題有著明顯的必要性,一經發現,早期干預的實施更能給高危兒成長帶來有利的保證,促進其行為發育,快速趕上正常兒童。故此方法值得廣泛推廣。
[1]王惠珊.現代兒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69-77.
[2]董新華,耿志寧,張燕.3月齡嬰兒神經精神運動發育篩查的意義及評價.福建醫藥雜志,2006,28,4:74-76.
[3]童梅玲,陳榮華,鄧靜云,胡幼芳,徐柏榮,張俊珍.早期干預對高危兒行為發育影響的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0,10(5):289-291.
[4]王惠梅,師曉紅,曹玉蓮,張紅,張鎂硒,杜煥英,姚建宏,李慶鱗,張小莉,秦桂秀,王芷芳.早期綜合干預對高危新生兒神經心理發育影響的研究.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1,7(1):37-40.
[5]Ramay CT,Ramay ST.Prevention of i nt ellectual dis abili t ies:Early int-ervent ion to improve cognit ive development.Prev Med,1998,27(2):224-232.
[6]Hollomon Ha,S cot t KG.Inf luence of birth w eight on educational out comes at age 9:the Miam i sit e of the inf 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J Dev Behav Pediatr,1998,19(6):404-410.
[7]Melvin DL,Wi lliam BC,Allen CC,et al.Developm ental and be havi oral pediat rics.3rd ed,Ph i ladelphia:Saunders Company,1999:26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