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鳳 齊月 范婷婷 孟海燕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上升。目前我國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發病率約為9.8%。糖尿病又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欠佳,可導致心、腦、腎、血管、神經等多臟器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者的存活壽命及生存質量。面對該疾病的威脅,患者缺乏相應的知識非常普遍,不能早診斷、早治療,而已確診者對疾病認識缺乏,治療意識差。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是治療成敗的前提,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要為患者提供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和促進其行為的改變[2],這對于初發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自2011年以來我們內分泌科對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進行跟蹤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1年3月至10月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診斷標準符合WHO1999年診斷標準[1]。82例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均行動自如、神清語明、無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心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并感染等。入院前患者均未接受過系統的糖尿病教育,入院后均接受內分泌科醫生給予的常規治療方案。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8±15.6)歲,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7.8±14.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疾病認知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研究人員選擇 兩組患者均由內分泌科工作三年以上,且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護士管理。
2.2 干預方法[2]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當日給予健康教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配合食物模具的講課方式。教育者是6年以上內分泌科臨床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并經常參加糖尿病知識培訓及相關學術會議,確保專業知識的更新。教育的重點內容為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并發癥、合理飲食即糖尿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飲食的原則、方法、食物的分類、食譜的熱量計算及如何安排等。適當運動即運動的意義、原則、方式(推薦平地擺臂快走)、時間、運動量、適合人群、運動時的注意事項。低血糖的癥狀及應對方法,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并邀請患者家屬聽課。不同的是實驗組接受治療的同時教育護士及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跟蹤管理。如:檢查患者進食的量、營養配比、進餐時間(對于餐后2 h血糖高,餐前血糖偏低的患者嘗試分餐法,即少食多餐,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幫助其制定食譜)。運動方面:餐后30 min提醒或督促患者運動,尤其是肥胖且平時不愿運動或開車族患者。用藥方面了解服藥方法是否正確。如:阿卡波糖需隨第一口飯嚼服,注射胰島素后是否在規定的時間進餐等。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記錄單,鼓勵患者做健康日記并根據血糖情況幫助患者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實施個體化指導。對照組:在接受入院健康教育后,治療中未進行跟蹤管理,只是隨時答疑并指導。兩組患者均檢測4點血糖,即空腹、三餐后2 h血糖。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法進行跟蹤管理與否的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沒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詳見下表: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的比較
很多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表示聽懂了,理解了。但是,實際上依從性并不好。考慮原因有[3,4]①糖尿病飲食熱量計算的復雜性及營養配比,對患者及家屬有一定難度。②運動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很難自覺改變。③過分依賴藥物。④有的患者圖方便進餐隨意。這就提示我們健康教育不能單純的停留于理論知識的灌輸上,重要的是患者能否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住院時間短暫,患者很難將短期內學習的糖尿病健康知識獨立的融入到自我管理中。因此,對患者實行跟蹤管理和反復強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患者是治療、自我管理的主要承擔者,而醫護人員則起到輔助與推動的作用,要幫助他們提高自我管理技能。這就要求內分泌科護士應更具責任心、更細心、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教學能力,并不斷學習、更新專業知識。責任護士與倒班護士與患者接觸密切。倒班護士多為年輕護士,科室應加強培訓,豐富他們的理論知識,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從而贏得患者的信賴。
[1]葉任高,陸再芳.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7-798.
[2]黃曉萍,楊濤,等.實施自我管理教育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與自護能力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68.
[3]胡貝貝,等.住院糖尿病患者授權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25.
[4]孫勝男,趙維剛,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