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與以往相比新增設了藝術學門類,并將其具體劃分為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五個專業類。其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由原先參照藝術類設置專業(專業代碼050409*)正式轉為藝術類專業(專業代碼120309)。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變化體現了高校對于該專業教育理念的轉變,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對于播音員、主持人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本文力求通過對“藝術”概念的解讀和特征分析,探究節目主持的藝術特性,從而為節目主持創作和主持人培養提供依據與參考。
關于“藝術”的定義,從古至今,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思想家、哲學家們給出了無數個不同的答案。其中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認知;不乏唯心的論斷,也同樣有唯物的見解。
《辭海》中對“藝術”一詞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對象化。具體說,它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1]在以上關于“藝術”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幾個關鍵的詞句:“審美再造活動”、“表現情感理想”、“形象反映”、“藝術家……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審美需求”等等。這些詞句對藝術的特點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將其逐個分解,每一個部分又包含著各自獨特的內容。《簡明藝術辭典》中對于“藝術”的解釋恰好為我們給出了回答:
“即運用特定物質手段,按照美的規律 ,塑造感性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具有以下特征:(一)審美性。藝術是人類審美創造的結晶;藝術作品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能為鑒賞者提供充分的審美享受。(二)情感性。藝術與人類情感活動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審美情感構成著藝術的深層內涵。(三)形象性。感性形象是藝術的基本形態;藝術形象是生活材料與藝術家主觀因素的審美融合。”[2]
以上兩段分別是兩本權威的語言工具書對“藝術”給出的解釋,雖然有詳有略,有概括有具體,但兩者相比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其中許多共同共通的地方。比如《辭海》和《簡明藝術辭典》中都提到了藝術創造形象的任務、對人們審美的滿足、作品情感的體現等;而有些方面兩本書又是相互補充的,比如前者提到了“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與后者“藝術家主觀因素的審美融合”相呼應,而后者給出的“運用特定物質手段” 又是對前者“審美創造活動”具體解釋。雖然不能簡單地評價兩本書的結論哪個更為嚴謹、更為全面,但其相互支持又互為補充的定義使我們對于“藝術”這一概念有了較為完整的感受和認識,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因此得以明確。概括的講,藝術包含有以下四個特征:
“情感性”是指藝術家們把實現高層次的人文關懷和思想啟迪作為創作目標,是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悉數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尤其是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作,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讓觀賞者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蒙娜麗莎》的畫像總會傳遞給欣賞者某種神秘的笑意;《大衛》的雕像在展現力量與美的同時也在呼喚堅強勇猛、敢于戰斗的意大利英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給人以“扼住命運咽喉”的頑強不屈的精神;電影《辛德勒名單》則在心靈上引發人們對戰爭的反思。在觀賞這些藝術作品時,觀眾和聽眾內在的情感在剎那間被作品調動,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跟隨藝術家一起感悟生命,感慨人生。藝術作品中對于人性的關懷和思想的啟迪成為了優秀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
塑造形象是藝術創作的根本任務,離開了形象就沒有藝術作品。“形象性”是藝術作品的基本屬性。對于“形象”一詞,《辭海》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①形狀相貌。②文學藝術把握現實和表現作家、藝術家主體思想感情的一種美學手段;是根據現實生活各種現象加以藝術虛構所創造出來的負載著一定思想感情內容、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圖畫……由于各種文藝作品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形象的構成和特點也不相同;文學用語言來塑造形象,音樂用音響、旋律來表現……戲劇除語言外,還和舞蹈一樣借助形體動作來表演,繪畫運用色彩線條來表現……” [3]
需要指出的是,“形象”的定義是雙重的,廣義上講一切形狀相貌都可稱之為形象,而狹義的“形象”則是指藝術作品中“負載著一定思想感情內容,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圖畫”[4]。美術家畫卷中的雞鴨魚鵝活靈活現,兒童筆下的雞鴨魚鵝卻歪七八扭——雖然它也是孩子真心真情的創作,也同樣產生了形狀相貌,但能將這些稚嫩的作品顯然還不能成為藝術。雖然人們在某一年齡階段的審美取向可能與創作者會產生偏差,但不管時間的推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能被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必然是符合人類美學觀念的作品。藝術的形象需要美感,這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時所必須要明確的方向,否則形象的追求就失去了意義,藝術也就無法稱之為藝術。因此,具有美感的藝術形象成為了藝術的第二大特征。
技能性是指某種藝術門類所特有的、創作時所必需的手段和方法,即“特定物質手段”。在明確了藝術創作的根本任務和最高追求之后,如何才能通過自己的創作誕生出具有美感的藝術形象呢?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特定物質手段”。這種特定的物質手段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條件,是創造形象的階梯,也是劃分不同藝術門類的重要標志。畫家以色彩圖案的搭配為手段,作曲家以音符的組合拼接為手段,電影導演以鏡頭畫面的運用為手段……是否具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段成為判別一門藝術是否獨立的關鍵。
創造性又可稱之為個性。正如《辭海》中解釋的那樣,藝術“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5]。這一論斷的判定告訴我們,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本人的主觀因素對于藝術作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樣是繪畫藝術,卻有著印象派、風格派、野獸派、抽象表現派之分;同樣是戲劇,卻有著先鋒派、荒誕派、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的區別。即便在這些分類內部不同藝術家也有著各自不盡相同的藝術風格與追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莎士比亞筆下同樣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家個人的情感、經歷、思維方式、教育背景都對作品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應該是飽含有創作者情感的不同于他人的個性之作。因此,創作者充滿個性的創作也是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以上四條是“藝術”范疇內的行為所共有的一些主要特征,可將其按照創作所要求的先后順序和審美層次的高低排列如下:
1.技能性——具有該藝術門類獨特的創作手段;
2.形象性——創造的是具有美感的藝術形象;
3.創造性——作品融入了藝術家的個性化創作;
4.情感性——以實現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和思想啟迪為目標。
這些特征在藝術創作中得以體現,也在某種程度上對人們意識形態領域的創作能否歸于藝術范疇起到了限定作用,成為了判定其是否具有藝術性的必要及充分條件。
在確定了藝術的四大特征之后,與之相對比,我們就能來看一看節目主持是否具有藝術性了。什么是節目主持呢?吳洪林先生的《主持藝術》一書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是主持人與節目創造融合的形象表現藝術,是鏡頭與話筒前創作演播的語言表達藝術。”[6]
主持人一門語言的藝術,主持人需要通過自己在鏡頭前、話筒前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運用來完成對于受眾的傳播任務。想要走上主持人崗位,需要通過的第一關測試就是“普通話水平測試”,操著濃重方音的語言顯然是與觀眾溝通的障礙;無論是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是出鏡記者,鏡頭前“頭眼身手情”的態勢語言運用和與鏡頭建立關系的能力都必不可少。鏡頭前、話筒前的語言表達就是節目主持的創作手段。
同演員一樣,主持人同樣是一種“三位一體”的創作——主持人本人既是創作者,又是創作工具和材料,同時也是創作作品。演員的作品是角色形象,而主持人的作品則是節目中的主持人形象。這種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與主持人所在崗位的節目形象相融合的,這種融合的形象就是節目主持創作所追求的藝術形象。一旦這種形象能夠融合節目本身的特點與形態,又能發揮主持人本身的特長與魅力,便達到了藝術作品“審美性”的要求,成為了整體融合的演播形象。
我國主持人行業的發展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程,在這幾十年的成長道路中,出現了眾多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在他們各自主持的欄目中,也無不滲透著主持人本身的審美價值觀及對節目富有個性的演播創作。說起談話節目,我們必然要提到朱軍的《藝術人生》和王志的《面對面》。同是中央電視臺的兩檔談話節目,朱軍的《藝術人生》“以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7],而王志的《面對面》透露出來的則是對于問題的審視和思辨。朱軍和王志這兩名主持人,一個感性而易于煽情,一個理智而擅長發問;固然這兩檔節目有不同的節目定位和創作思路,但不可否認主持人本身的特點也對節目的方向和形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樣是娛樂節目主持人,中央臺的李詠以個性的態勢語言調動現場氣氛,湖南臺的汪涵則用自己的睿智和幽默博得觀眾的笑聲。兩位主持人所在的節目也因為彼此不同的個性創作而顯現出了不同風格樣態,但相同的都是在這種個性背后體現出的精彩。這些鮮明的特點不是憑空誕生的,不是制片人、導演硬加在主持人身上的,而是主持人自己根據自己的特點創作和設計的。這些例子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一名優秀的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自己的個性演播創作。
關注生活、關懷生命是每個媒體工作者的責任,對于主持人而言也不例外。2008年,我國先后遭遇了嚴重的冰凍雨雪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央視新聞頻道特別制作了《迎戰暴風雪》和《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系列特別節目。節目在第一時間報道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的同時,白巖松、文靜、趙普等主持人也在節目中不止一次地向廣大災區人民表達慰問之情,不止一次地向社會呼吁為災區群眾伸出援手,主持人人文關懷的精神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從2002年10月起至今已走過了整整10個年頭。每當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巖松主持這一活動的頒獎晚會時,每當他們在現場介紹和采訪感動中國的各位獲獎人物時,時而敬仰,時而關切,時而鼓勵,時而肯定——在晚會主持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的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向“感動中國”的人物們表達著自己以及觀眾的敬意,而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和影響著觀眾。可以說,正是主持人在節目演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飽含情感的人文關懷,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感受到了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滿足。
通過對比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藝術的四大特征在主持人的節目主持創作中都有明顯體現,據此可以判定這種創作行為是具有藝術性的。節目主持富有藝術性的論證不僅是對電視臺一線工作的主持人們的辛勤付出的認同和肯定,也再次向我們說明了主持人培養所應占據的立足點——即站在藝術的角度,通過對“特有物質手段”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整體融合形象的語言表達及演播能力。
注釋
[1]《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584頁。
[2]《簡明藝術辭典》,歐陽周、顧建華、曹治國主編,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3頁。
[3][4]《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2303—2304頁。
[5]《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584頁。
[6]《主持藝術》,吳洪林著,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3月出版,第21頁。
[7]《藝術人生》,藝術人生欄目組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頁。
參考書目
[1]吳洪林.《主持藝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2]王志,耿志民,歐陽詢.《面對<面對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藝術人生欄目組.《藝術人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