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地處浙西南,2009年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這里民間藝術十分豐富:其中松陽高腔、慶元二都戲、縉云婺劇歷史悠久,民間戲曲文化藝術在這里代代傳承和發展。在社會變革迅猛的時期,如何做到在相對保存完好的同時挖掘、利用、傳承民間戲曲文化,尋找一條能以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為目的的道路,是麗水民間藝術家們以及相關部門和有識之士亟待解決的難題。麗水的民間戲曲在民間,在發展中傳承,必須從娃娃抓起,必須讓娃娃們認識民間藝術,學習民間藝術,營造認知、熱愛民間戲曲的氛圍,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傳承與發展。為達到目的,不但需要保護傳承的文化氛圍,更需要讓中小學音樂教師們認識民間藝術,感受并領悟民間藝術的精髓,有效地引導學生熱愛民間藝術,讓學生在這濃厚的氛圍中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滋養,使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的環境得到良性循環,從而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所以在麗水學院的音樂教育專業中,應該在教學中重視民間戲曲文化的滲透,使之潤物細無聲。
把民間戲曲唱段編輯成音樂課堂輔助教材,讓教師根據自己的長處與特點選擇民間戲曲唱段作為課堂欣賞、演唱或演奏。使這里的孩子成為民間戲曲傳承的生力軍,他們“背起書包上學堂,扛上道具能上臺”,能彈、能唱、能演,浙江縉云縣五云鎮官店村的孩子們從小就得到這方面的訓練,練就了這樣的基本功。這里的農民“卸了戲妝能下田,上了舞臺能唱戲”,很多家庭都是四代同臺或者一家同臺演出,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位演員。這樣龐大的演員群體,跟這里的民間藝術氛圍和教育是分不開的。村里的民間“音樂家”楊縉芮的家,就是一個學習樂器的“學校”,孩子們一放學就跑到他家跟他學習打鼓板、彈柳琴、拉二胡、吹嗩吶……官店村有個少兒民樂隊,有隊員40多人,樂隊里吹拉彈唱各種樂器有數十種。周末的業余器樂學校有專業的音樂老師執教,還請一些戲曲專家作指導或舉辦講座等,縉云縣婺劇促進會會長陳子升就是這里的“客座教授”,孩子們很喜歡他,孩子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學習各種樂器,快快樂樂地度過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周末。
縉云縣婺劇促進會通過向各中小學贈送婺劇曲本、光盤等輔導資料,并舉辦中小學音樂教師婺劇知識培訓,在培訓中要求人人掌握一首婺劇唱段或一種以上婺劇樂器,著力提高婺劇師資力量。
麗水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在2012年5號文件中,倡議各縣(市、區)民協、市民協各專委會開展“民間藝術進校園”活動。積極走訪各院校和中小學校,了解各類學校的需求,利用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優勢和市民協的人才資源優勢,結合各大專院校、中小學的教學計劃,共同開設各類民間藝術課程、學習班、培訓班、講座、展覽、展演、比賽、創建傳承基地等形式,大力培養民間藝術人才。
以縉云官店村為例,這里的農民(演員)個個都是老師,以前是口口相傳的教學,現在年輕的藝術人才把老一輩藝人的演唱記錄下來作為教材,在每周的聚會排練中,孩子們與村民演員都在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在人人當教師的氛圍中,民間戲曲在每周二次的排練中得到有效傳承與發展。在長期的排練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課堂上老師可以利用自己編輯的當地戲曲教材,課堂外通過各類排演與比賽,使民間戲曲更加豐滿。并在各類比賽中積累經驗,在獲獎中提高興趣,獲得苦練的動力。有報道:2010年一群來自浙西南山區的山里娃,學習之余,一邊幫助父母在田里勞作,一邊學習吹拉彈唱,在第四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中,以一曲婺劇攤簧《古村戲韻》從50個節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在獲得成績的同時更加激勵民眾對民間戲曲的熱愛。
2009年,縉云縣婺劇促進會和東坑鎮長坑小學成為縉云婺劇傳承基地,標志著戲曲進入課堂從民間自發到了政府行為的轉型。目前縉云縣60所中小學校已先后展開了各具特色的婺劇進校園活動。長坑小學以人人掌握一件民間樂器為音樂課教學目標;自編笛子達標考核教程,組建婺劇社團,把排練常規化;縉云二中把婺劇經典唱段列入音樂課教程,還將婺劇元素融入到德育、美術、歷史、語文等教學中;不定期舉辦婺劇名伶座談會、專場演唱會,講座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校園中尋找幾位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婺劇小明星”,充分發揮其骨干帶頭作用,營造濃厚的婺劇文化氛圍。
他們用自己的土辦法引進戲曲人才,請高師承教,現年74歲的原村支書楊爐福回憶說,解放前請過一位永康籍婺劇大師趙景春,他在這里長住多年,培養了一批婺劇演藝人才,如應漢波、楊保興,他們在演藝事業上卓有成就,在這古戲臺上留下令人難忘的形象,也為后來縉云婺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民間傳承藝術的方式方法很多,用“春晚”的形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歲末,大家手頭的工作都已經忙完回家過年,在這么空閑的日子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是每個在外求學或者工作的人們渴望的。二是滿足懷舊情懷,回味當年盛景,民間的“春晚”應運而生。
“月山春晚”是浙西南慶元縣月山村村民自發組織,自編自導自演的春節晚會,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月山春晚”的骨干是一群被稱作“月山芽兒”在外工作或求學的月山村的青年們,早期的“月山春晚”只是幾個熱愛文藝的村民從家庭聯歡開始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并沒有真正的組織者,可以說是一方面是年輕人聽聽年長者演唱、演奏一些民間的老藝術,有山歌、戲曲、故事等,另一方面是長者聽聽年輕人從外面的世界帶回來的新潮音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每年“月山春晚”準時上演。“月山春晚”的演員都是村民,小到五六歲,大到九十五歲,演員跨度之大前所未有,每年“月山春晚”有一個保留節目叫《農活秀》,95歲的吳達榮老大爺是這個節目的常客。晚會的形式是越來越豐富,舞美效果越來越成熟,節目的質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月山春晚”光榮入選“2011年浙江情懷榜”年度十大創新節目。“月山春晚”是月山村千年“耕讀傳家”文化傳承的必然結果,也是浙西南民間文化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
縉云縣官店村,“春晚”已經歷經五十多年,比央視春晚還早。他們還有一個“官店藝術團”,參加多次國家級與省級的比賽,成績不菲。這里的農民“卸了戲妝能下田,上了舞臺能唱戲”,這里的孩子“背起書包上學堂,扛上道具能上臺”,個個能彈、唱、演,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六成以上是“演員”。走進官店村,你隨意找一位村民,他不但會唱婺劇,甚至吹拉彈唱樣樣會。坐落在村里的古戲臺一直延續著官店人對戲劇的愛好和執著,從未間斷戲曲文化的傳承。
松陽不僅有“松陽高腔”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古老的道教音樂《月宮調》。相傳《月宮調》是道家祖師葉法善和唐明皇兩個人一起游月宮,他們倆聆聽了月宮素娥仙女唱的《紫云曲》,后來《紫云曲》被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給默記了下來,就就了《月宮調》。松陽成立了50多人的《月宮神韻》古樂團,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月宮調》是他們逢演出必上的保留節目。“月宮調”是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以笛子為主奏樂器,配以二胡、大胡、大鼓、笙、古箏、琵琶等20多種樂器,曲風古樸、典雃、曲調文靜飄逸,盡管歲月流逝了1300多年,但《月宮調》迄今保留著原汁原味,并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戲曲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官店村通過各類自愿的排演、排練,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助互愛蔚然成風,成了縉云縣、麗水市乃至全省、全國都有名的文化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敬老模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檔案室”、“浙江省科普示范村”、“麗水市廉政文化農村先進單位”等榮譽。事實證明,現在的官店村是集“婺劇文化”、“黃帝文化”、“石頭文化”于一體的知名村莊。學校也把傳統戲曲和民間文藝帶入課堂,培養了一批批文藝骨干人才,近年來全村考上文藝類學校就有一二十人。音樂專家施利盟告訴記者,音樂文化是官店村的“金名片”,是音樂使一個浙西南的農村成為了浙江省的一個文化名村,那些拿鋤頭、拿刀(雕刻石頭)的文化層次不高的農民 “音樂家”,對子女音樂培養的重視,讓城市里的家長也自愧不如。小到幼兒園的孩子,大到八九十歲的老叟,都那么熱愛音樂,使這個村莊充滿朝氣,很有文化味。而官店村的婺劇也更火熱,從古戲臺上傳承下來的精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發揚光大。
民間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帶有濃郁的民族人文氣息,它不僅需要地方的扶持,需要市場的運作,更需培養人才的學校。山區高校應該主動承擔起發揚、保護、傳承本土非物資文化遺產的重擔,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上還應盡可能地運用自然環境資源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音樂教學。“加強本土文化基因認知的自覺,盡快解決現行教育知識體系中,本土非物資文化遺產資源認知嚴重欠缺的現狀。”[1]P13作為承擔培養地方音樂教育人才重擔的高校教育,更應關注人類生存的根系,關注人類文化不同族群的獨特精神存在,倡導學生關注本土文化的發展,關注家鄉民族藝術的命運。
如何開發利用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推進新一輪藝術教育課程改革,是擺在高校音樂教育者面前的緊迫任務。高校音樂專業各科目中民間戲曲的運用應該細化,如聲樂教學中,引入戲曲唱段,不僅豐富聲樂教材資源,接觸多元藝術,提高演唱水平,還在學習戲曲表演的過程中,獲得舞臺經驗與表演能力。我們不僅要在聲樂教學中引入戲曲等民間音樂,還可以在舞蹈、和聲、視唱練耳等教學中引入戲曲等民間音樂。如“畬山風”就是很好地利用民間畬族音樂進行再創作,用舞蹈、演唱、表演等方式表現畬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大型歌舞。地處浙西南的麗水學院這幾年編排的連續獲得國家教育部金獎的舞蹈也是利用畬族音樂、廊橋音樂、地方戲曲音樂作為素材進行傳承性再創作的。
研究性學習的提出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戲曲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便利。“傳統音樂文化一定要有活體不間斷地傳承,形式變,樂曲變,但音樂本體中心特征不可變。如果音樂本題特征產生了變異,那么其傳統焉有不變的道理。”[2]P9我們可以借用浙西南豐富的民間戲曲音樂,豐富我們高校的公共課資源,加強對浙西南民間戲曲的理解,增進民族情感教育,親近本土文化。“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觀。在創新教育觀念的指引下,高校教師應主動地開發與利用本土的課程資源,并在教育教學中予以實踐.
總之,美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學生對美的認識亦需通過實踐而獲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民族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在教學中,動員一切積極因素,以學習為載體,以了解探究浙西南戲曲等民間音樂內容為手段,培養學生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只有教師積極地引導并組織學生自主參與到本土民族民間藝術的學習與實踐中去,保護民族文化繼承民族傳統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資料
[1]樊祖蔭 對保護非物質溫暖化遺產若干問題的思考 [J]音樂研究 2006.1
[2]項陽 保護:在認知和深層次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前提下 [J]音樂研究2006.1
[3]《畬族歷史與文化》
[4]《麗水地區畬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