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的文學領域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作為當今時代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訊與交際方式,也給文學帶來巨大的影響。文學不僅在網絡上得到了更為廣泛而迅速的傳播,也借由網絡催生了新的形式,具有更多元的文化內涵。
心理是人類內心最為隱秘而復雜的現象和學問。網絡探險小說的流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它能在紛繁錯亂與節奏激烈的當今社會,給普通人帶去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幻想,使作者和讀者都能得到心理的平衡與和解。簡單地說,網絡小說能夠造夢,通過造夢給生活在多重壓力與困境中的現代人帶去一絲慰藉,宣泄現實生活中的壓抑與不快。談及作者創作網絡探險小說的心理機制就不能不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始。
《藏地密碼》的作者何馬,生于中國四川省藏區。喜好讀書,涉獵廣泛,天生眷戀著探險獵奇。成書前一直在成都做外貿、藥品、戶外探險裝備用品等多種行業的生意,是一位擁有十幾家公司的老板。中學時代的他便對做一個冒險家有無限向往,成年后終于獨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至今幾乎每年都會給自己留出一段探險的時間。他曾在西藏生活過十年,自此開始便同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何馬讀過約600本有關藏地的書籍,其中還包括一些深奧的藏地佛經。“我喜歡極限運動,我的血液里總有一種冒險的沖動”;很顯然,何馬的目的達到了,創作《藏地密碼》極大的滿足了他內心想要接近了解神秘西藏的欲望,并且令眾多無法親歷藏地的讀者,在他的書中抵達了心中的圣地。
為什么會選擇寫創作長篇探險小說呢?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寫作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來源于作者們性格里崇尚自由,熱愛冒險、探險的因素,來源于對寫作的熱愛與堅持,還來源于這些作者們因各種原因都有著坎坷的經歷和生活的磨難或是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滿足的、受壓抑的情感無處釋放和表達,激發他們尋找一個共同的實現愿望和夢想的途徑,那就是寫作。而人類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集體無意識”——對未知未解領域的好奇或者稱為“想象”與“妄念”最終推動他們選擇創作懸疑刺激的探險懸疑類型小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表明:18-25歲的年齡段是中國網民的中堅力量,也是最大數量的上網群體。基于這個數據,我們判斷網絡探險小說的讀者群的主體應該為70年代后期生人——90年代生人這個區間。這些青年人出生后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比前代人有了明顯提高。他們也因為個性化極其明顯被冠以“蜜罐里長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頭銜。但實際上他們正肩負著建設祖國的艱巨的任務,也是中堅的力量。如今的中國恰好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高速發展的經濟催生出許多社會問題,諸如高房價、高物價、競爭強、就業難等等。人們生活與工作壓力非常大。
當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他們早已看慣刀劍橫飛,你愛我恨的老套故事,對作品的知識性有一定的要求。而網絡探險小說蘊含豐富的人文地理知識,如何馬的《藏地密碼》,作品中至少關涉了三個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藏傳佛教的歷史與傳說;藏獒的知識與傳說;最后一個是青藏地理及探險。盜墓一直是常人渴望了解而又無從了解的領域,盜墓這個題材的作品中涉及了許多學科知識——歷史學、地理學、風水學、占星學、考古學、民俗傳統、禁忌、生物學、等等,還包括很多的野外生存技能知識。當然對于小說中看似似是而非的內容、小說中提供的知識系統,并不能以還原生活真實為要求。正是這些讓人想入非非的可能或不可能,令讀者大開眼界,增強了閱讀快感和興奮。
當代青年對閱讀的互動性的要求也隨著網絡的繁榮得到了滿足,網絡的在線閱讀完全顛覆讀者的被動接受地位,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讀者和作者能夠平等對話,交流合作。每一個讀者都能自由表達個性的想法,發表獨到的見解,甚至能夠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修改、補充作者的文本,親身參與創作。
文學的功能有很多,諸如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等。但我們常常忘記了文學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包括治病和救災在內的文化整合和治療功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以及榮格的原型理論最初都來源于醫學上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研究,強調對人的無意識心理進行分析,將文藝創作的動因歸結為實現未滿足的欲望,指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是尋求心理能量宣泄或轉移的過程;藝術創作正是藝術家治療自己內心無法宣泄的情感的方法。他們的理論讓藝術家們看到了人性的本質,在作品中開始表現人的本能欲望與社會現實的沖突,并開始深層次的思索創作——閱讀這一過程中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宣泄與共鳴。弗洛伊德說“自我以扮演旁觀者的角色滿足自己”,這完全可以用來解釋“讀者的白日夢”的表達機制。讀者正是通過旁觀和移情的方式將自己替換成故事中的主角而分享幻想的快樂的,從而與作者達成了情感共鳴,而文學作品“只有通過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才能真正發揮審美、認識、價值闡釋和交流作用。”
網絡探險小說敘事治療功能尤其明顯。網絡探險小說的作者是現實社會中的普通人,承受著生活的壓力與情感的矛盾,同時也感受著生命的幸福與歡樂,希望能夠傾吐自己胸中的感情,以傾訴求得一快,獲得精神的自由與愉悅。作者通過創作轉化和治療自己內心無處宣泄的心理能量。而讀者通過解讀作品文本來尋求和實現心理能量的交流、宣泄、共鳴、補充并再凝結成讀者文本的過程也得到對過剩的心理能量的治療和分解。《故事離真實有多遠》一書中所說:“講故事對人來說就像是吃東西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在某種意義上,網絡探險小說已經成為一種消費品,一種獲得快感的手段。這些成功的即興涂鴉式的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率性表達恰好切中了讀者壓抑的情感,也更加強化了作者與讀者以作品為中介,雙方都置身于作品營造的情感體驗、感官欲望滿足的幻象之中,盡情的狂歡、滿足,實現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白日夢”,令寫作與閱讀都成了一種宣泄。
[1]南帆.游蕩的網絡文學[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1(4):15-22.
[2]唐宇東.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說與中國現代小說[J].井岡山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6.
[3][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傳[M].顧聞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7.
[4]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蘇克譯.三聯書店,198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