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療是利用低于體溫的介質,從機體帶走熱量從而使組織溫度降低,達到治療效果[1]。它能提高痛閾,使血管收縮,并改變細胞通透性,使局部滲出及出血減少。冰袋冰敷作為最簡單方便的冷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高熱降溫、軟組織損傷早期及減少術后不適,如局部發熱、疼痛和腫脹等[2]。傳統冰袋為清水冰塊,硬度大、有棱角,塑形困難,無法充分與頸部、鼻部等體表良好接觸,且難以固定,大大降低了冷療效果,并給病人帶來不舒適感。蔣麗萍等[3]報道,10%鹽水冰袋在-18℃呈冰霜狀,低溫持續時間優于傳統冰袋。芒硝冰袋也可在較低溫度下保持冰霜狀態[4],二者均有較好的塑形性。目前國內文獻尚缺乏低溫冰霜冰袋對機體降溫效果的研究報道?,F通過觀察15%乙醇冰袋冰敷時皮膚表面溫度的變化,進一步對其冰敷效果進行評價。
1.1 對象 將醫學院的40名學生作為健康志愿者,男生、女生各20人,年齡22.0歲±3.8歲,體重6 2.9kg±2.1kg,身高1.68m±0.24m。排除標準:①由脊柱、骨盆、髖關節疾病引起的下肢疼痛;②不能耐受寒冷或過度敏感者;③大腿受試區皮膚損傷或有皮疹者。④有感染、發熱癥狀者;⑤女性在月經期內。所有參與者在參與前均完成1份健康情況調查問卷并書面同意。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名。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冰袋制備方法 15%乙醇冰袋制作方法:回收同一廠家生產的100mL輸液袋并清洗、消毒,將75%乙醇20mL及蒸餾水80mL,加入空輸液袋中,制成15%乙醇溶液并放置于-18℃ 冰箱中冷凍24h備用。清水冰袋制作方法:在100mL輸液袋中注入清水100mL,放置于-18℃冰箱中冷凍24h備用。
1.2.2 測量儀器及測量方法
1.2.2.1 測量儀器 臺灣泰仕產紅外線測溫儀,型號TES-1326,溫度測量范圍-20℃~500℃,分辨率0.1℃,準確度±2% 讀值。用于測量皮膚表面溫度,為減少誤差,每個數據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臺灣泰仕產數字式溫度表,型號TES-1310,溫度測量范圍-50℃~1 300℃,分辨率0.1℃,配合直接接觸式熱電隅探針,將探針直接插入冰袋內,用以連續測量冰袋溫度的變化。HTC-1多功能電子式溫濕度計,溫度測量范圍-50℃~+70℃,溫度測量準確度±1℃,溫度分辨率0.1℃,用于監測室內溫度。
1.2.2.2 測量方法 實驗組應用15%乙醇冰袋冷敷,對照組應用清水冰袋冷敷。在護理技能操作室進行實驗,實驗前30 min打開空調,使室溫維持在27℃左右,并通過數字式室內溫度計監測實驗過程中的溫度。受試者穿短褲,雙腳脫去鞋襪,半臥位坐于病床上,雙腳伸直。測量期間,鼓勵受試者放松并保持舒適體位直至測量結束。測量前下肢裸露在室內環境中20 min,以與環境溫度平衡。以受試者膝蓋上方15cm處的大腿前側皮膚中心為測量點,將置于冰箱中的15%乙醇冰袋取出,用相同規格的30cm×15cm毛巾包裹冰袋,置于測量點上方。冷敷前及冷敷20min后使用紅外線測溫儀測量皮膚溫度,共測量3次,取平均值。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降溫效果比較 ℃

表2 15%乙醇冰袋與清水冰袋冷敷時不同時間點的形態及溫度
15%乙醇冰袋冷敷前呈柔軟冰霜狀,溫度為-15℃,之后是冰霜與水的混合物,水的比例隨冷敷進行逐漸增多,至20min冷敷結束時水的比例為30%左右。清水冰袋冷敷前呈完全固體冰塊狀,溫度為-5℃,隨著冷敷進行,水的比例逐漸增加,成為冰和水的混合物,至20min冷敷結束時水的比例為15%左右。在實驗過程中,兩組受試對象均未出現不適現象,也未出現受試區皮膚凍傷,耐受性良好。
乙醇的冰點為-114℃,沸點78.3℃,乙醇可與水混合配成不同濃度的乙醇溶液[5]。15%的乙醇冰袋在臨床上容易配制,放入-18℃冰箱冷凍24h即可使用。其溫度可達-15℃,呈柔軟的冰霜狀態,塑形性好,冷敷時可與體表充分接觸,提高冷敷效果的同時,也使病人的舒適感增加。在對15%乙醇冰袋冷敷過程中溫度變化的連續性觀察中發現,冰霜本身溫度下降較冰塊明顯,而清水冰袋溫度可在較長時間維持在0℃。其原因可能為冰經歷了相變而乙醇沒有[1]。冰從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中,不斷吸收熱量,溫度逐漸升高,這是量變的過程;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即達到熔點時,再繼續供給熱量,固態就開始向液態轉變,這時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雖然繼續供熱,但溫度并不升高,而是固液并存,直至完全熔解。冷敷時間控制在20 min,這一時間曾被推薦為臨床上合理而有效的治療時間[6]。有報道,皮膚表面溫度在13.6℃時局部痛覺缺失,12.5℃時神經傳導速度下降10%,10℃~11℃時細胞新陳代謝下降50%,15℃時開始出現細胞代謝減退,這些研究顯示皮膚表面溫度在10℃~15℃時,可達到臨床治療效果[7,8]。本實驗中,15%乙醇冰袋冷敷20min后可使皮膚表面溫度降至13.3℃±0.31℃,處于該有效治療溫度范圍內;而清水冰袋僅使皮膚表面溫度降至17.07℃±0.95℃,未達到有效治療的溫度范圍。冷敷溫度越低,其可能出現的潛在危險也越大,有可能導致皮膚凍傷及病人的不適。在本次實驗中,15%乙醇冰袋冷敷組的20名受試者均未出現明顯不適及皮膚凍傷。本次實驗因實驗儀器的限制,僅能對冷敷前后的皮膚表面溫度進行測量,未能進行連續性觀察,無法了解冷敷過程中皮膚表面溫度下降的變化趨勢。紅外線測溫儀無創、安全、使用方便,但缺乏高精確度。更科學和精確的實驗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結果顯示,15%乙醇冰袋因其可以達到更低的溫度、更好的塑形性,降溫效果明顯優于普通清水冰袋。
[1] Jane KB,Natalie H,Sarah H,etal.Cooling efficiency of 4common cryotherapeutic agents[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7,42(3):343-348.
[2] 邱卓鋼,詹莉,邱寶華,等.冷療在運動創傷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新知雜志,2004,14(3):192-193.
[3] 蔣麗萍,王晶,費琴仙,等.10%鹽水冰袋在物理降溫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7,6(8):509-510.
[4] 柏亞妹,張曦,吳興彪.芒硝冰袋冷敷減輕創傷腫痛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773-774.
[5] 徐叔云.中華臨床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1.
[6] Owens EF,Hart JF,Donofrio JJ,etal.Paraspinal skin temperature patterns:An interexaminer and intraexaminer reliability study[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04,27:155-159.
[7] Jutte LS,Merrick MA,Ingersoll CD,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muscular temperature,skin temperature,and adipose thickness during cryotherapy and rewarming[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845-850.
[8] Bugaj R.The cooling,analgesic,and rewarming effects of ice massage on localized skin[J].Phys Ther,1975,5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