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家庭結構方式的轉變與醫療費用的大幅增長等問題,對我國衛生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僅靠現有的醫療機構已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因此,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趨勢。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社區護士的工作狀態直接關系到社區護理工作的質量,影響著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有效實現。以往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是職業倦怠的易發群體,且職業倦怠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低,缺勤率越高,跳槽的可能性越大[1]。因此,本研究擬采用國際常用的職業倦怠調查問卷對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其職業倦怠現狀,為預防和矯治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提供依據和建議。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調查了湖北省某市8個區的278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護士,均為女性,年齡19歲~55歲(35.29歲±8.58歲)。其中<25歲32人,25歲~34歲124人,35歲~44歲80人,45歲~55歲42人;受聘形式:正式在編185人,非正式在編93人;職稱:副高職稱及以上8人,中級職稱118人,初級職稱134人,未評定者18人;學歷:中專及以下158人,專科及以上120人。
1.2 研究方法 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包括兩部分:第1部分為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社區護士年齡、工作年限、學歷、職稱等。第2部分為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MBI是目前工作倦怠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測量工具。香港理工大學彭美慈博士將該量表譯成中文引進后請有關專家審譯,通過對有效樣本的測試發現,其可信度較好[2]。該量表由22個條目共3個維度組成,即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共9個條目、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DP)共5個條目、個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PA)共8個條目。受試者依據自己的感受對量表中的相關條目進行選擇,用0分~6分表示其感受出現的頻率,0分代表“從不”,6分代表“總是”。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分數為各條目得分之和。情感耗竭及人格解體得分越高,而個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則倦怠程度越高。
2.1 社區護士與M氏常模職業倦怠各維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社區護士與M氏常模各維度倦怠得分比較 分
2.2 社區護士職業倦怠程度 Maslach根據樣本的職業倦怠各維度得分分布情況將各維度的倦怠程度進行了劃分:情感耗竭維度得分高于26分則表明有較高的情感耗竭,低于19分則表明情感耗竭的程度較低;人格解體維度得分高于9分則表明人格解體比較嚴重,低于6分則表明人格解體程度較低;個人成就感維度高于39分則表明其個人成就感較強,而低于34分則表明個人成就感較低[3]。社區護士職業倦怠各維度程度見表2。

表2 社區護士職業倦怠程度(n=278)
2.3 不同年齡、受聘形式、職務、學歷等社區護士職業倦怠情況職業倦怠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個人成就感維度(P<0.05)。低年齡組的社區護士個人成就感較差;非正式在編的社區護士個人成就感較正式在編的社區護士差;初級及職務未評定的社區護士個人成就感較中級、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社區護士差;而學歷方面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水平 分
3.1 社區護士職業倦怠現狀不容樂觀 由表2可知,有46.9%的社區護士有一定程度的情緒耗竭現象,34.1%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體現象,80.8%沒有個人成就感。體會到情緒耗竭的個體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動力,在工作中會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人格解體表現為個體刻意與工作以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像以前那樣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不再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貢獻。個人成就感是個體對自身持有的評價,當個人成就感降低時,個體將懷疑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對組織、對他人是否有貢獻。在調查中,不少社區護士表示社區護士的生存及工作狀況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社區護士群體中較高的倦怠比例現狀不僅危害社區護士個人的身心健康,還影響社區護理質量和效率,影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的體現,更影響我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衛生事業目標的實現。
3.2 社區護士中個人成就感低是職業倦怠的突出問題 由表1可知,在職業倦怠3個維度中,情感耗竭與人格解體維度得分均高于M氏醫護人員,說明社區護士情感耗竭程度高;個人成就感得分低于M氏醫護人員,這表明社區護士的個人成就感低是職業倦怠的突出問題。筆者分析,這與我國社區衛生服務起步較晚,很多服務功能尚未開展有關。目前,我國社區護理服務仍以病人為中心,護理觀念仍停留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院內服務,而不是以健康為中心的社區家庭護理。社區護士的工作范圍大多局限在測血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送藥、體檢等[4],而在社區健康教育、行為干預、社區人群保健等方面卻參與很少。由此造成護理專業價值和專業信念的認識不理想,從而嚴重影響了其工作的個人成就感。另外,服務對象的不理解也是社區護士個人成就感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訪談中,不少護士表示深入家庭開展社區護理工作難度很大,很多居民根本不愿開門,在社區護士耐心解釋來意后居民仍以“不吉利、怕傳染”等原因不開門,使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也使社區護士本人對自己的工作意義產生了懷疑。因此,要改善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現狀、提高社區護士的個人成就感就成為了關鍵環節。
3.3 重點關注年輕、低職稱、非正式編制的社區護士的職業倦怠情況 由表3可知,年輕、低職務、非正式編制的社區護士個人成就感明顯低。對于這些剛參加工作的社區護士,因為對工作抱有更多的理想化憧憬,對未來或環境有過多的要求,工作中往往有許多非現實性的想法和觀念,加上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經驗不足,更容易產生個人低成就感。加之非正式編制人員在物質、職業發展機會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缺乏職稱晉升等激勵因素,低個人成就感就更明顯。因此,在重視社區護士職業倦怠問題時應更加關注此類人群。管理者應敏銳洞察其需求,理解年輕護士職業期望理想化的特點,運用多種有針對性的精神與物質激勵措施,合理引導護士的職業發展,激發其內在潛力,幫助社區護士更好地在工作中創造、實現自我價值。
[1] 李超平,時勘,羅正學,等.醫護人員工作倦怠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170-172.
[2] 陳素坤,王秋霞.護士職業壓力與心理適應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9):659-662.
[3] 李小妹.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4] 李春玉.社區護士的護理活動現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1,4(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