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院朝 孫偉娜
妊娠是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特別是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體內的凝血及纖溶系統中的某些成分常出現一些異常變化,極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而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本文通過對產后出血的患者血漿止凝血分子標志物進行的檢測,研究患者止凝血異常的特點,以期為臨床上及時采取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治療措施提供可靠地依據。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2月至11月急診室及住院生產的產后出血患者30例,年齡20~38歲,無肝腎功能異常,無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血液病等且未使用任何藥物。對照組為生育期健康非孕婦女29例,年齡21~39歲。
1.2 標本采集和處理 均急診抽血,用3.2%枸櫞酸鈉抗凝真空管抽血3 ml,立即以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所有檢測在2 h內完成.。
1.3 檢測儀器試劑及方法 PT、APTT、TT、FIB、D-D由法國Stago-STA-R全自動血凝儀完成,以發色底物法和ELISA法檢測患者血漿組織因子(TF)、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u PA),試劑盒由美國ADI公司提供,Reader230S酶聯儀。
1.4 統計學方法 PT、APTT、TT、FIB、D-D、TF、TFPI、TAT、t-PA、u-PA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PSS 11.0計算機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
2.1 30例產后出血患者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中見表1。

表1 30例產后出血患者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
正常生理狀態下,凝血和抗凝處于動態平衡,促進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質相互作用,構成了凝血過程的自我控制與調節。妊娠是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體內的凝血及纖溶系統中的某些成分出現一些異常變化,特別是妊娠晚期,孕婦各種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的變化,尤其是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增高[1]。提示血液有呈高凝狀態傾向。適度的高凝是婦女妊娠過程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可防止產時的過量出血以及為產后有效止血提供物質基礎。但在這種高凝狀態下又使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極易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凝血途徑,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礙而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2]。患者凝血及纖溶系統在各個階段均處于不同的狀態。研究發現產后出血患者D-二聚體含量表達多數增高,且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u-PA及t-PA可以激活纖溶酶原,增加纖溶活性,造成纖維蛋白(原)溶解及凝血因子的降解,誘發凝血及纖溶系統的失衡而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應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在產前及分娩過程中及時監測各項凝血纖溶指標對預防和治療產婦異常出血有重要意義。
[1]王月芳,陳嵐,等.正常孕婦纖維蛋白原使用不同參考值范圍的臨床差異.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10,33(4):305-308.
[2]常勇,劉興會,江詠梅,等.不同孕期凝血指標變化的臨床意義.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09,32(3):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