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異位妊娠是婦科最常見的急腹癥,近年來,隨著盆腔炎癥、宮內節育器放置以及促排卵藥的應用,試管嬰兒的開展、多個受精卵植入或多個卵泡發育排卵使輸卵管妊娠發生率不斷上升,而B超診斷技術提高、β-HCG測定靈敏度的增強及醫生對異位妊娠的高度警惕,使許多異位妊娠在破裂前或流產前得以診斷,治療手段也由手術轉變為藥物保守治療,隨之而來的藥物治療方法受到重視,筆者應用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或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并比較分析其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2011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2例未破裂型輸卵管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病史、體征、婦科檢查及β-HCG結果、陰道超聲檢查確診[1]。并符合以下條件:(1)無腹腔內活動性出血的表現,生命體征良好。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正常。(2)陰道超聲檢查顯示包塊最大直徑≤5 cm。(3)血清β-HCG≤2000 u/L,孕酮≤57 nmol/L。(4)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研究組30例和對照組42例,兩組年齡、停經時間、妊娠包塊直徑、血β-HCG水平,陰道不規則流血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研究組(n=30) 24.0±2.1 3.9±1.1 1130.3±82.5 47.2±5.3 8.6±3.2對照組(n=42)24.6±2.2 3.7±1.3 1212.1±78.7 46.5±4.7 8.9±3.0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用天花粉蛋白注射液0.1 ml(天花粉蛋白含量0.01 mg)行皮試,觀察20 min,皮試陰性者,肌肉注射天花粉蛋白注射液試探劑量0.45 ml(含天花粉蛋白含量0.045 mg),觀察2 h無過敏者再取治療量1.8~2.4 mg作深部肌肉注射,同時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0 mg,第2天起予以地塞米松1.5 mg,3次 /d,布洛芬 0.2 g,3次/d,口服3 d。對照組甲氨蝶呤每天20 mg肌肉注射;米非司酮50 mg,每12 h口服1次,服藥后2 h進食,共5 d。用藥期間,兩組均需嚴密觀察腹痛和陰道流血情況及生命體征。及時復查肝腎功能,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并處理藥物副反應;同時根據盆腔包塊大小,陰道流血時間給予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1 d及治療后每7 d檢測血β-HCG和孕酮;治療前1 d及治療后每3~4 d超聲檢查盆腔包塊大小。
1.4 療效判定標準 (1)成功:①臨床癥狀消失;②血清β-HCG<30 u/L;血清孕酮<30.12 nmol/L;③附件包塊的直徑≤3 cm。符合上述3項標準且未行手術者列為成功。治療有效后對輸卵管通暢情況進行隨訪,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于治療有效后4~6個月行輸卵管碘油造影檢查。(2)失敗:①藥物保守治療后發生腹痛加劇,內出血加重;②血β-HCG和孕酮不下降或持續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③超聲檢查顯示異位妊娠包塊持續增大。符合以上之一者為失敗。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β-HCG和孕酮變化情況比較 取兩組治療后7 d監測結果,血β-HCG和孕酮均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β-HCG和孕酮下降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酮下降至正常時間較β-HCG提前3~5 d。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β-HCG和孕酮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β-HCG和孕酮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孕酮(nmol/L)研究組(n=30) 1160.3±81.5 212.2±10.5 41.5±7.5 7.2±2.1組別 治療前β-HCG(u/L)治療后β-HCG(u/L)治療前孕酮(nmol/L)對照組(n=42) 1132.1±78.7 278.2±13.7 40.3±7.3 9.6±3.3
2.2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研究組有效率90.0%,3例失敗病例中,2例出現急腹癥而手術,1例血β-HCG不降,但B超提示包塊稍增大,重復用藥失敗而手術;對照組6例失敗病例中,5例出現急腹癥而手術,1例血β-HCG持續上升,B超提示附件包塊增大,后穹隆積液增多而手術,兩組間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包塊縮小率、血β-HCG下降率、平均住院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2.3 副反應 研究組發生副反應9例(30%),其中發熱7例,肝功能損害2例;對照組發生副反應22例(52.38%),其中胃腸道反應17例,肝功能損害4例,骨髓抑制1例;兩組比較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血β-HCG測定方法靈敏度的增高以及超聲診斷的改進,大多數輸卵管妊娠可以得到早期診斷,所以藥物保守治療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使用不同藥物治療方法,以比較評價其治療效果。
3.1 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治療異位妊娠的效果優于甲氨蝶呤天花粉蛋白是從新鮮栝樓根中提取的植物蛋白凍干制品,其作用機制是能選擇性的使胎盤絨毛膜滋養層細胞變性壞死,阻斷胚胎血液循環,使胎盤功能喪失,胚胎死亡。以往因天花粉蛋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使用受到限制,現應用其注射液于中期妊娠引產,治療異位妊娠均取得良好療效。本研究在使用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同時,加用地塞米松和布洛芬,減少了發熱、頭痛、咽喉痛及關節痛的發生率。局部紅腫熱痛在2~3 d消失,研究證實,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治療異位妊娠,其血β-HCG及孕酮均明顯下降、附件包塊縮小率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副反應發生率也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的效果評價 現已證明滋養細胞對甲氨蝶呤高度敏感,應用甲氨蝶呤幾分鐘后即可使細胞內葉酸在無活性的氧化狀態下積貯,抑制細胞內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致使滋養細胞死亡[2]。而聯合應用米非司酮是利用抗孕酮、糖皮質激素特性,使黃體生成素下降,黃體萎縮,孕囊壞死。加強甲氨蝶呤作用,治療成功率與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3 血清孕酮對異位妊娠治療效果的監測優于血β-HCG文獻表明,注射天花粉后血清β-HCG下降明顯,在第5 d下降幅度超過50%,隨后逐漸降低到正常,部分患者在用藥后5~7 d不降或上升而后再次降低至正常,因此,天花粉蛋白治療異位妊娠時血β-HCG總體呈下降趨勢,但短期內可出現反彈現象,其原因可能是部分絨毛組織壞死合并部分絨毛組織存活[3]。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后兩項指標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孕酮先于β-HCG 3~5 d下降至正常,提示可以用觀察血清孕酮的下降作為異位妊娠治療過程中的監測手段。
綜上所述,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治療異位妊娠效果優于甲氨蝶呤配伍米非司酮,副反應少,但治療成功率與甲氨蝶呤配伍米非司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治療轉歸中用血清孕酮和β-HCG監測,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
[2]漆洪波,蔡漢鐘.MTX治療異位妊娠的再孕情況及副作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12(4):190-191.
[3]洪翠華,陳麗霞,洪加林,等.彩色多普勒血流聲像圖及血清孕酮在異位妊娠藥物保守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浙江預防醫學,2010,22(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