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曉倩
人際間交流的工具和符號,可以概括的分為兩類:即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言語交流指的是利用有聲的自然的語言進行交流,即語言符號系統。非言語交流是指運用言語(說和寫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渠道傳遞信息的交流方式。[1]而構成非言語交流的方式有三種:即動態無聲交流,靜態無聲交流和有聲交流。[2]其中動態無聲交流又稱體態交流,即體態語。它是以人體姿態、動作表示意義的信息傳輸系統。它是指通過身體所顯示的種種行為動作特征,來代替或輔助語言表達和信息傳遞的一種特殊方式。[3]是人在交流、溝通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言語的特定身體態勢。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點頭,手勢和其他動作。
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間交際的工具,是以手勢加上動作在空間中做出的視覺語言,通常借助表情來加以傳達。藉著手指的飛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學生具備殘余聽力,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要求手語與口語表達同時運用。肢體的運動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特點,而體態語言的表達和正確運用則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
當體育教師以飽滿的精神、得體的舉止以及良好運動風格展示給學生的時候,會對學生的運動行為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師生之間會產生一系列的積極情感,形成一種和諧、快樂、活躍的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適時調整自身表情、舉止,對學生加以引導。隊列練習,要挺拔威嚴;游戲活動,要快樂活潑;技術動作示范,要一絲不茍;教學比賽,要認真公正。如此豐富的體態語言,無疑會使體育課的教學過程更加順暢,運動氛圍更加活躍,并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體育教師的情感通過一定場合和一定形式流露出來,給學生的學習、鍛煉帶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低年級體育教學,教師應首先要進入角色,以逼真的形態和謹慎的思維對學生加以引導。比如在學鴨走時,教師不妨先與學生一起對口型學幾聲鴨叫,扭動幾次臀部。在游戲中,特別是對抗性強的游戲,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叫起來發聲 “***加油!”此時,切忌去阻止他們,而應加以配合以使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滿足。體育教師還應該與學生一起進入角色,用掌聲或動作手勢來加入他們啦啦隊行列,創造一定的情景與氣氛。當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取得點滴進步時,教師應及時的以體態語言加以鼓勵和祝賀,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進一步激發其他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體育教師的眼神、表情和手勢等非語言性行為對學生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4]練習過程中,教師對表現好的學生,用贊許的目光給予肯定或引導集體鼓掌,學生就會受到鼓舞;而對體質較差、一時未能掌握技術動作的學生或因膽小,害怕等心理原因造成的因難時,教師可用熱情期待的目光,捕捉學生的視線;用溫和的微笑對待他們,能使學生從教師的神態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勵,從而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學生克服因難的自信心,激發其練習的積極性,產生 “老師相信我,我也能做好”的自我心理暗示。
很多的情況下,學生是根據教師的體態語言的變化,來判斷教師的態度、情感和意圖,以此來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如有的學生興奮性過高,課中自我表現欲很強,以致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練習,教師應對他的舉止表現出否定的態度,但也不能過分地指責,以免壓抑了他的積極性。而對有些自信心或基礎稍差,練習不夠主動積極的學生,要經常用目光注視督促他,并以鼓勵的體態語言,激勵其積極參與,勇于進取。當學生較好地完成動作練習時,通過點頭和微笑表示對他的肯定和祝賀。面對動作練習失敗的學生,教師可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再握拳加油,表示對他的鼓勵和信任。學生由此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親近感,不能辜負老師希望,而更加努力地去參與練習,培養信心和增進動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材內容重點與難點的講授,教學進程的調控,除通過加重語氣、反復強調、符號標志等有聲語言和手語來增加對學生信息接受器官的刺激外,還可以通過對教師的體態語言來作用于學生的視覺系統,以彌補聽覺系統的不足,增強立體效應。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正確、嫻熟地掌握運用體態語言,可以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彌補口頭語言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突出重點、難點。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注意觀察學生體態語言的反饋信息,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所在,調控教學進程。這樣可以引起和保持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掌握重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在各種體態語中眼的動作比較特殊,既有調節功能,又具有說明和表露功能。熟練的運用眼神的變化可更加清楚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及其它體驗。教師有神的雙目可以使學生精神振奮,而目光的接觸可使學生產生被關注的意識。正確的使用好每一個眼神,可以使體育課上得生動、有趣。一個贊許的眼神,可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鼓勵,他們會更加集中注意力,積極踴躍地表現自己。
授課作為一門藝術,教師在使用 “眼神”時要合理調控眼的視角、視域和視線。例如在隊列隊形的練習中目光隨排面的變化而變化。教師上課時的視角應呈正視,這樣會使學生感到 “老師在對我們講”。至于視域,要保持教師與隊列之間的良好距離,應使每排或每列不同角度的學生都有同感: “老師在看著我”。教師上課時選擇的視線應為短而軟,可使學生感到教師富有誠意,從而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并對所授課程產生興趣。
眼神的積極作用可涉及課堂的各個環節。如當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問時,如能不失時機地對學生予以頜首微笑,給以贊許或鼓勵的目光,必然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在課堂上有過失時,給以一個制止的目光,就等于給一個無聲的警告,從而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避免一些事態的擴大。
動作的示范在體育課堂中可起到加強言語的效果,一個恰到好處的動作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授課中適當地做些示范動作,可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在徒手操練習中,學生往往完成動作質量不高,教師可嘗試性的模仿學生錯誤動作或采用適當夸張的手段,讓示范起到一個 “鏡子”的作用,而后組織學生繼續練習。這樣既可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又能使學生明確正確動作的要領和概念,同時對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教師的威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模仿動作時,應避免手舞足蹈和抓耳撓腮等消極和不文明的行為,以免破壞教師 “為人師表”的形象而影響教學效果。
步姿體現人的精神狀態。教師在課堂上注意步伐姿勢對提高授課效果很有幫助。特別是教師走向學生時,面對學生注視的目光,教師一定要精力充沛、瀟灑矯健,步伐要輕快而具有彈力,顯出自信和快樂,使學生感覺出教師身上那種蓬勃向上,催人奮進的力量。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受歷史、地理和傳統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同時也反映一個人的職業、修養、知識、風度和氣質等。[5]教師作為 “傳道授業解惑者”,外表被視為其涵養的重要表現。[6]一個干凈、得體、大方的教師將會被學生所接受,所體現的個人精神面貌也體現著非凡的氣質。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著普通服裝或職業套裝。對于一些因生理原因而導致的缺陷也不必太過于在意,教師本人可以通過提高教學技能、個人魅力等方面來展現其優秀的一面。
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從許多實驗中取得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信息傳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的表情能夠傳遞豐富的情感,人們許多復雜的感情都表現在面部表情上,它是最傳神,最能表達豐富思想內容的交際輔助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情對激發學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教師要善于用面孔說話和表演,做到端莊中有微笑,嚴肅中有柔和。[7]
手勢在體態語言的表現形式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但對于我們的聾孩子來說,它卻是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表達方式。在聾校教學中,基本把它并入我們的 “有聲語言”里面。但是,在聾生體育教學中,手語以外的手勢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籃球教學比賽中對著投進好球的學生打出 “V”的手勢,或者握緊拳頭用力一揮,學生會興致高漲,非常興奮,大大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教師的一個手勢通常會吸引全班學生的目光,當教師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于某個知識點時,便可以 “大手一揮”,集中學生的所有注意力。當教師需要強調既成事實的時候,可以用強有力的手勢,學生自然就會意識到這個事實的重要性。
體態語言的運用必須明白、準確、自然得體,被學生理解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對于不同情況,運用上有所選擇,在程度上也必須有所控制。因為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有著不同的效果。教師必須恰倒好處、恰如其分地運用。教師在課堂上教學不同于戲劇表演,動作要適度,否則會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
一方面注意體態語言、手語與有聲語言的協調、配合,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以求更形象、直觀地說明所要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注意體態語言各類型之間的協調配合,使頭語、臉語、眼語、手語、體語等,更具體、更真切地傳遞所要表達的意思。
要注意教師與學生雙方體態語言的協調配合,使教師的體態語言更正確、更準確地反映問題、傳遞信息,學生才能正確地領會老師體態語言表達的含義,長時間的接觸,培養師生的感情,師生之間形成一定的默契程度,從而更好的交流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體態語言的反饋信息中,及時發現問題,調控教學進程,更好地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1]許高厚著.課堂教學技藝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4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編著.中國手語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5-7.
[3]黃崴.教師教育專業化與教師教育課程改革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4]王念輝.體育教師的體態語言 [J].體育科研,2001:12
[5]趙升.論體育教學中體態語言的特點與應用 [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03:3
[6]張麗娟.教師體態語言對中職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J].廣西輕工業,2010:7
[7]常青.試論教師體態語言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J].防災科技學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