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
(昆明市五華區人民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筆者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二妙散為主治療痛風性關節炎98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均為本院住院病例,其中男94例,女4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30歲,平均54歲;發生于第一跖趾關節75例,手指關節5例,腕關節7例,膝關節3例,踝關節8例;病程最長10 a,最短3 d;發病后服用過秋水仙堿、布洛芬、消炎痛者63例,服過中藥者15例,未用過任何治療20例,有家族史24例,中醫辨證為風濕熱郁證。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1977年制定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2.1 內服藥物 二妙散加減:蒼術12 g,黃柏12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沒藥10 g,延胡索10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土茯苓30 g,豬苓15 g,海桐皮12 g,漢防己10 g,秦艽10 g,薏苡仁30 g,水煎服,每日1劑。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2 超激光治療 用超激光疼痛治療儀照射患部,每日1次,每次10 min。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3 外敷藥物 四黃白芷膏:黃連10 g,黃柏30 g,大黃30 g,黃芩30 g,白芷15 g,共為細末,用醋和蜂蜜調敷患處。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4 輔助治療 發病期間應臥床休息,受累關節置于最舒適位置,避免關節負重。鼓勵多飲水,每日在2000 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并保護腎臟。治療期間還應調節飲食,避免過多攝入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蝦、海蟹等海味、肉類、豌豆等,勿過勞、受寒、避免關節損傷。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顯效:關節紅腫痛消失,局部無任何反應,活動如常,血尿酸值降至正常范圍;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血尿酸值下降,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關節紅腫熱痛癥狀改變不明顯,活動仍受影響,血尿酸值未下降。
3.2 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98例,顯效64例,占65.3%;有效28例,占28.57%;無效6例,占6.13%,總有效率為93.87%。
痛風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組異質性疾病。痛風屬中醫“痹證”范疇,因多食肥甘厚味,脾運不健,導致濕熱內生,痹阻經絡關節,不通則痛,濕熱阻絡為發病的主要機理。治法:清熱除濕,活血祛風通絡。方藥:二妙散加減,方中黃柏苦寒清熱燥濕,治下焦濕熱之要藥,為君藥;蒼術苦溫燥濕以加強黃柏祛濕之力為臣藥;牡丹皮、赤芍、沒藥、延胡索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輔;加上豬苓、海桐皮加強利濕功效;金銀花、連翹、土茯苓清熱解毒;漢防己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秦艽祛風濕;薏苡仁利水祛濕健脾;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