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芳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北京100009)
孔光一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第一、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教育與臨床工作60余年,孔老擅長中醫熱病及內、婦、兒科常見病、疑難病的診療。學術上上宗內難,推崇仲景,既有師承教育經歷,又有學院教育背景,苦心鉆研,博采百家之長,精研溫病,并汲取明清江南學派精華,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學術觀點,后調至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醫療、教育、科研并重,逐步形成了溫病為主,內科、婦科、兒科兼通的學術特點。
筆者有幸作為孔老的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師三年,茲將孔老的學術淵源與學派源流,略述如下。
孔老六歲起到私塾讀書,汲取傳統中華文化精髓,熟讀四書、五經,自幼私塾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得孔老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于中華文化特點的良好解讀,為后來的中醫師承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必要的理論準備,十六歲起即跟隨孫瑞云先生習醫,扎根于傳統師承的中醫土壤,四年如一日侍診于孫先生左右,盡得先生真傳,通過對于中醫經典的研讀、以及臨證經驗的積累,不斷為名醫的成才之路進行著鋪墊,偉大的中醫學知識寶庫無疑是孔老成為一代名醫大家的知識源泉和得以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孔老雖然在溫病方面學術造詣最為深厚,但是其學術思想的根基卻植于《黃帝內經》《難經》《傷寒卒病論》等中醫經典著作,所謂發微探幽是也。眾所周知,孔老精于辨證、細于色脈,正是取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所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孔老倡用肺系與少陽、腎系相關體系辨治熱證的思想[1],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這一學術思想正來源于《靈樞·本輸》:“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難經·六十六難》:“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等諸家經典以及仲景六經辨證思想,對于“少陽為樞”的理解和《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的記述。
在臨床上孔老治療熱病強調疏利三焦[2],亦源于對《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所云:“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的認識。《傷寒論》中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孔師切入治病之初,先以調中宣上,開達氣機治法的理論根據。在治療小兒外感咳嗽中,孔老強調宣肺解毒治法[3],源于《難經》“心主五嗅,肺主諸氣”的認識,認為肺氣疏利與否直接關系到咳嗽病證的進退。
新中國成立后,孔老曾參加泰興縣中醫進修班、揚州專區醫訓班學習,并于1957年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融師承教育與學院教育于一爐,為今后的大專院校任教,以及后來承擔科研課題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也為師承教育與院教育的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
孔老上宗《內經》,師仲景,悟葉、薛、吳、王之學,而下勤求博采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提出許多獨特的學術見解。孔老祖籍江蘇省泰興縣,地處長江三角洲,江蘇省蘇中平原南部,素有“銀杏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江蘇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中醫發展較快,基礎較好的省份之一,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江蘇的經濟、文化、科學都比較發達,加之河道眾多、交通便利,使其人口流動較大,地處南方氣候相對溫暖,再加上歷史上戰亂頻發,致使溫病流行頻繁,這使得原本文化底蘊深厚,多“儒醫”、“世醫”的江蘇地區中醫醫家有了更多接觸、診療、研究溫病的機會,從客觀上促進了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產生和發展。
孔老融江蘇地區瘟疫學派、主流學派、伏溫學派學術思想于一爐。如孔老倡導治療熱病“祛邪排毒”為先[4],與溫疫學派吳又可《溫疫論》中:“客邪貴乎早逐”,“邪不去則病不愈”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
又如孔老秉承葉天士、吳鞠通之心法,在治療小兒相關疾病時,選藥輕靈,多肺胃同調,調中宣上,注意保護小兒的胃氣,以及注重治病的層次性:如對于小兒外感咳嗽孔師先取宣肺和中透表,因“肺主皮毛”也,且肺脈起于中焦;次取調肺益脾,蓋取培土生金之義;兼以疏利三焦,祛邪排毒,以利伏邪外達,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辨治特色。與溫病學派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十》專列《幼科要略》的論述相輔相成。在實際治療中孔老亦秉吳鞠通所云:“凡通宣三焦之方,皆厄重上焦,以上焦為病之始入,且為氣化之先。”故在治療諸多疾病時孔師多著眼于三焦并調,而以上焦為首要。對于小兒外感咳嗽更是著眼于肺胃同調,強調疏利氣機之重要性[5]。
此外孔老認為小兒外感咳嗽亦多兼有伏熱,在治療中多注意外透邪氣,內清伏熱,倡導“新感伏邪說”[6],與葉天士《三時伏氣外感篇》春溫論述以及柳寶治等伏氣學派醫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孔老學術思想于江蘇地區眾多學術流派都有交融,可謂勤求博采、兼收并蓄,匯集江南學派之精華。如孔老在臨床上強調三焦辨證,用藥輕靈,強調舒展氣機,遵經而不泥古,于經方、時方但求療效,與山陽學派的學術特色頗為相像[7]。
又如孔老雖然精通于溫病,但亦擅長內科、婦科、兒科諸家。雖強調三焦辨證,但是亦注重六經、八綱辨證,尤其注重氣機的宣調,在攻邪時不忘扶正,扶正時不致礙邪;組方選藥,不尚矜奇炫異,主次分明,很少應用峻烈、冷僻之品;在兒科疾病診療中,每每注意顧護脾胃氣機,這與孟河醫派的學術思想又多有兼收并蓄。[8]
再如孔老創“肺系與少陽、腎系相關學說”,強調對溫病衛、氣分證的研究及濕熱病的辨證規律等都有獨到見解。強調治療熱病以祛邪為先,主張祛毒須疏利三焦。臨證時,孔老辨證精確、用藥靈活,既知其常,又達其變,善于從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中抓住實質,每中肯綮。這又與“重視經典理論,善于吸收融通,敢于發明創新,處方用藥輕靈”的獨具特色的吳門醫派溫病學說相得益彰。[9]
孔老1958年從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后調北京中醫學院工作。當時首都匯聚了全國優秀的中醫師,將各自的流派特色紛呈于京城腳下,由此日漸匯聚成“燕京醫學流派”。孔老作為北京中醫學院的教員,受到燕京醫學流派和學院特色的影響,由于當時中醫分科沒有細化,在日常門診工作中,各門各類的疾病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內、婦、兒科的疑難雜癥,筆筆皆是。孔老依靠其扎實的學術功底,細致的辨證審因,抽絲剝繭,切中肯綮,屢起沉疴。所謂博爾后專,廣而后精,由此孔老也體現出老一輩中醫大師內外婦兒兼通的學術特色。
時代的使命和歷史的責任要求身處在解放后首都大專院校中的孔老,必須貫徹國家的衛生方針,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必須肩負起醫、教、研三項任務于一身。于是孔老在學術上衷中參西,長期臨床帶教,堅持教學不脫離臨床,同時積極主持兩項課題,為提高中醫學術水平和臨床技能不斷求索。在醫療工作上,對患者一視同仁,皆悉心治療而不圖報,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尊敬和信任。在教學工作上,他信守“教學相長”的明訓,并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教育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主動從學生所提的問題中獲取時代的信息。孔老一邊授課一邊帶教學生,培養了大批的碩士、博士,孔光一名醫工作站更是人才輩出,谷曉紅、宋乃光、嚴季瀾都已是知名的教授,而趙巖松、孔德舜、倪磊等也都繼承并發揚了孔光一教授的學術思想診治經驗。
孔老治學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處世講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平素為人謙遜和藹、樂善好施,對名對利素來淡泊無欲,這些道德風范和價值取向也為其今日的學術思想和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必備的基礎。
[1]宋乃光 .孔光一教授用肺-少陽-腎相關體系辨治熱病的經驗[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5):314~316.
[2]劉文禮,嚴季瀾 .孔光一教授辨治小兒外感高熱臨癥經驗[J].中醫研究,2010,23(2):57~59.
[3]宋乃光 .孔光一宣肺解毒湯治療肺系相關疾病驗案析[J].中國醫藥學報,1993,8(6):34~36.
[4]谷曉紅.孔光一辨治小兒溫病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1995,30(6):267~268.
[5]潘芳,李航洲 .孔光一教授診治小兒外感咳嗽之特色[J].北京中醫藥,2010,29(2):97~98.
[6]劉文禮.孔光一教授從伏邪論治發熱經驗[J].中醫研究,2010,23(5):63~65.
[7]朱松生.溫病學術流派分類集釋源流考[J].中醫藥學刊,2001,19(4):335~337.
[8]呂文亮.外感熱病學術流派述評[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6(2):26~27.
[9]華潤齡.吳門醫派[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