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穎, 陳 昕, 田 春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51)
艾滋病自被發現以來,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毒具有較快的自我復制能力,它自我復制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變異的過程,艾滋病毒會根據其感染者的身體狀況及用藥情況產生變異,每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攜帶的艾滋病毒都可能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鑒于艾滋病病情復雜,變證也較多,臨床上對其病因病機的認定標準也存在差異,本文對艾滋病常見的癥狀的病因病機做一綜述。
艾滋病毒主要破壞機體的免疫功能,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艾滋患者經常發生的感染之一,其中咳嗽又是肺部損害最常見的癥狀,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趙曉梅[1]認為艾滋病咳嗽在不同的病期表現不一。在HIV感染的初期,有些患者可出現流感樣癥狀,持續時間短,不易發現,可辨證為外感風熱或風寒。艾滋病無癥狀期(AC),病多夾虛,可認為是肺氣陰兩虛證。在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RC)期,多屬肺脾氣虛證或肺腎氣陰兩虛證。完全性艾滋病(AIDS)期患者的咳嗽可由多種感染交叉所致,多為腎氣虧虛、腎不納氣。李氏[2]認為咳喘的病機多是在脾肺氣虛的基礎上感受外邪,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由于患者的稟賦及正氣虧虛的程度不同,且感受外邪的性質有別,故有以邪實為主者,如風邪襲肺、風寒襲肺、痰熱壅肺、外寒里熱、外寒內飲等;也有虛實相兼者,如脾肺氣虛兼風寒襲肺、肺陰虧虛兼痰熱壅肺、外寒內飲兼腎氣虧虛等;對于久咳久喘,尤其是動則喘甚者,則為肺腎氣虛或肺腎陰虛。徐立然[3]認為痰瘀是艾滋病咳嗽的重要病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濁內蘊,上行胸中,痹阻于肺,肺失宣肅而發咳嗽、咳痰、痰多色白、黏稠難咯、喘、胸中滿悶如塞、面色晦暗帶青、口唇紫紺、頭身困重、舌質淡黯、舌苔白膩、脈弦滑而澀等痰濁壅肺癥狀。薛柳華[4]認為肺為華蓋,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該病又是慢性病毒感染,日久必損傷氣陰。提出HIV感染患者病位在肺、從肺論治的假說,以補肺氣、養肺陰為治療原則對感染者進行早期干預。孫利民[5]認為艾滋病的發生是由于病毒之邪乘虛而入,伏于血絡,內舍于營,其初發癥狀類似于外感溫熱;而后長期處于穩定狀態,日久逐漸正不勝邪,毒邪壅肺而致咳嗽、身熱、盜汗等癥。
艾滋病相關性泄瀉屬中醫“泄瀉”的范疇[6]是艾滋病常見的腸道機會性感染之一,愈后較差,病死率高[7]。據文獻報道[8],AIDS臨床癥狀中的腹瀉發生率為30%~80%。慢性腹瀉的發生率比其他機會性感染高215倍,HIV感染者細菌性腹瀉的發生率是HIV陰性者的113~919倍[9],嚴重影響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質量。艾滋病感染者由于元氣衰敗,精血耗竭,致脾腎極度虧虛,而出現頑固性泄瀉[10]。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11]:中醫的腎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在維持免疫功能的穩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中醫的肺和肺氣對機體起著的屏障作用,與非特異性免疫有關。脾肺為母子關系,肺病日久,累及脾臟,可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氣虛,而出現便溏之病理表現。崔敏[12]認為艾滋病高危人群多為同性戀者、多個性伴的異性戀者及靜注吸毒成癮者。這些人或因性欲妄動、房事過度或因吸毒成癮而耗傷腎精。腎精虧虛,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脾失溫煦,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而泄瀉。賈新亭[13]等認為艾滋病患者因HIV侵犯脾胃,傷及正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及脾胃、腎虛弱的泄瀉。潘金麗[14]等認為艾滋病慢性腹瀉病機寒熱虛實錯雜,脾虛濕盛為其主要病機,但有兼寒、兼熱、兼肝郁之不同,且脾病日久,必累及腎,從而導致脾腎兩虛。
中醫學認為發熱可分為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2大類。前者由于外感六淫,正邪相爭或營衛不和引起;后者為內傷七情、飲食勞倦,進而陽勝陰虛,或邪郁化火、或陰虛內熱、或氣虛陽浮等所致。李氏等[2]認為:艾滋病發熱,有因外感者,但多為內傷。因外感者,為邪氣襲于表,正氣抗邪于外所致,常見病機有風熱郁衛、風寒襲表、邪郁少陽、濕熱郁遏衛分、熱入營血、氣血虧虛兼風寒或風熱襲肺等;因內傷者,多見脾肺氣虛或氣血兩虛而致陰火上沖,也可見肝腎或肺腎陰虛,水不制火,或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虛陽外浮。郭氏[15]將AIDS所致發熱證候分為少陽表虛、痰濕交阻、陰虛血瘀、氣血兩虛四種證型。并認為疫毒潛伏大都在5 a~10 a之久,其傳變一般規律為營血-氣-衛,與溫病中伏氣溫病相似。疫毒潛伏血液,正氣與之相搏,病程愈長,邪氣愈盛,正氣漸弱,毒邪郁而化熱,熱傷陰津,營血暗耗。血液虧損,運行不暢,臟腑失其濡養,若遇寒熱之邪,氣滯血瘀,加之痰濁濕飲阻于脈中,痰血內瘀,郁而化熱,出現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榮氏[16]認為,艾滋病發熱是腎虛邪襲的結果。腎為先天之本,也是臟腑陰陽之本。藏先天之精,精生髓,骨藏髓,髓養骨,髓又充實滋養于腦,故骨、髓、腦都依賴腎精的滋養方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房勞過度、靜脈藥癮、酗酒等,其精氣閉藏機制嚴重破壞,腎精流失,髓、腦、骨正常功能不能維系。而現代研究證實,腎虛精虧會直接影響腦和髓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HIV乘虛侵入腎虛者體內,造成嚴重免疫缺陷而發生一系列虛證表現,繼發多種感染而出現發熱癥狀。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多出現頸、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為最常見。《瘰疬證治》所云:“初起一至數枚逐漸增多如貫珠。”多由肺腎陰虛,虛火內灼,煉液為痰,結于頸部,或外感風火時毒,挾痰結于頸部所致,或氣滯,痰濁凝結于經絡、肌膚、關節等。清代《辨記錄》曰:“蓋瘰癘之癥,多起于痰,而痰塊之生,多起于郁,未有不郁而能生痰,未有無痰而成瘰癘者也”。指出了瘰癘的產生的內因及痰與瘰癘產生的關系。隨著病情的發展,邪毒內伏,痰瘀內阻,日久則引起肝脾腫大及惡性腫瘤的發生,可歸屬為中醫的“積聚”、“惡核”、“失榮”范疇。蘇誠煉[17]教授將淋巴結腫大劃分為痰瘀互結型和氣滯痰凝型。痰瘀互結型用化痰祛瘀,解毒散結法,方為西黃丸加消瘰丸加減;氣滯痰凝型治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方用消瘰丸。吳伯平[18]將此病分為氣郁痰阻型和陰虛痰凝型;氣郁痰阻型用理氣化痰法;陰虛痰凝型用養陰化痰散結法。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與中醫學記載的“纏腰火龍”、“纏腰火丹”、“蜘蛛瘡”、“蛇盤瘡”相似。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屬肝膽濕熱或外感毒邪,濕熱凝聚不泄,結于肌膚而成。李氏等[2]認為帶狀皰疹為肝膽濕熱,外溢肌膚所致,但皰疹消退后之疼痛,則有氣滯血瘀,經絡受阻者,亦有氣血虧虛,肌膚失養者。單純皰疹多為風熱火毒蘊結所致,皰疹消退后,其病機仍為氣血陰陽俱虛。趙曉梅等[19]認為:由于HIV特異性地破壞了細胞免疫,使免疫功能極度低下,因而帶狀皰疹的機會性感染較一般帶狀皰疹發病高。患者表現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中應本著標本同治的原則,在給予扶正的同時,應配合清熱涼血解毒斂瘡。
鑒于艾滋病病證的復雜性,臨床上機會性感染遠不止以上所列幾種。但以上癥狀均是臨床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學者們對這些癥狀的病因病機的論述有的是基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有的是來自于臨床觀察。但綜合分析各醫家的觀點,無論是哪種常見癥狀的病因病機不外乎兩點:虛和邪。虛包括氣血、陰陽、五臟的虛損;邪包括艾滋病毒及濕熱、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人體發病的過程是正邪相爭的過程,艾滋病毒侵入人體首先損傷人體的元氣,破壞人體的防御能力,使邪氣力爭上風。當邪居于主導地位時,其它的伏邪也會趁虛而入,不同的伏邪與艾滋病毒結合,也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所以艾滋病患者臨床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性感染。艾滋病的臨床表現雖然復雜多變,本元氣虛損為其根本,伏邪侵襲為其標,臨證時要分清標本緩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中醫辨證論治的個體化、多樣化的理論,也會對人類尚未充分認識的疾病取得相當的療效。對艾滋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還有待于臨床上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趙曉梅.中醫藥治療艾滋病咳嗽的方法與體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11):42~44.
[2]李發枝,徐立然,李柏齡.中醫學對艾滋病病因病機的認識[J].中醫雜志,2006,47(5):395~396.
[3]徐立然,何英,張明利,等.HIV/AIDS痰瘀病機探討[J].中醫研究,2006,19(7):2~4.
[4]薛柳華,危劍安,宋春鑫,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無癥狀感染者肺部影像學的改變與中醫辨證論治[J].中國中醫雜志,2007,48(8):718~719.
[5]孫利民,危劍安.從中醫理論談艾滋病的發病機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2):101.
[6]李國勤,等.中醫藥治療41 例艾滋病慢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0,13(6):1041~1042.
[7]周立華,唐英,楊國紅,等.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相關性腹瀉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9):12.
[8]Attili SV,GulatiA K,Singh V P,etal.Diarrhea,CD4 counts and enteric infections in a hospital-based cohort of HIV infected patients around Varanasi,India[J].BMC Infect Dis,2006,6(1):39.
[9]Sanchez T H,Brooks J T,Sullivan PS,etal.Adult/Adolescent Spectrum of HIV Disease Study Group:Bacterial diarrhea in persons with HIV infection,United States,1992-2002[J].Clin Infect Dis,2005,41(11):1621.
[10]崔述貴,何東來,李郁馥.艾滋病的辨證論治探微[J].河南中醫雜志,2006,(4):351.
[11]陳海鳳.淺談中醫藥與免疫[J].光明中醫,2003,18(107):61.
[12]崔敏.艾滋病相關性腹瀉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5):49.
[13]賈新亭,付芳玉,郭震,等.中藥治療艾滋病腹瀉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07,3(7):60.
[14]潘金麗,王學超.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腹瀉的臨床研究進展[C].中華中醫藥學會防治艾滋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296.
[15]郭長河.艾滋病所致發熱的辨證治療[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121):4~5.
[16]榮震,莫春梅.滋陰補腎法治療艾滋病發熱舉隅[J].廣西中醫藥,2005,28(5):33~34.
[17]蘇誠煉.臨床診治艾滋病的初步體會[J].中醫雜志,1990,31(2):26.
[18]呂維柏,吳伯平,關崇芬,等.艾滋病中西醫防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16~118.
[19]趙曉梅,周志寬.55例艾滋病帶狀皰疹的治療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6,3(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