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波
(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患者,男,32歲。因雙下肢漸陣性乏力1月余,加重不能行走4天入院。患者訴1月前因感冒后出現高熱,訴全身酸痛,自到藥店購感冒退熱藥(具體不詳)口服后,高熱退,全身酸痛消失。爾后出現腰骶部及雙下肢酸軟麻木,曾到外院住院治療1月不見癥狀減輕,于2011年7月30日轉入本院,門診以(1)痹證;(2)格林—巴利綜合征收住院。
查:T 36.9 ℃,R 20次/min,P 82次/min,BP 110/60 mmHg,心肺(—),專科情況:左側肢體跟腱及腱反射減弱、右側跟腱及腱反射消失、左側肌力2級、右側肌力0級、痛溫覺存在。WBC 3.5×109/L,Hb 117g/L,N 64.1%,PLT 174×109/L,肝腎功正常,K 4.5 mmol/L,Na 131.1 mmol/L,CL 91.4 mmol/L,ESR:26 mm/h,CRP(—),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微黃,混濁,細胞總數:2900×106/L,N:62.4%,L:23.6%,CSF TP 116.5 mg/L,CSF GLU 1.01 mmol/L;CSF Cl 102.4 mmol/L,CSF細菌及真菌培養:均未生長;CSF及血清結核抗體試驗:(—),十二導聯心電圖示:T波異常。腰椎、顱腦MRI平掃:(1)脊髓圓錐以下馬尾神經集結增粗,結合臨床,考慮蛛網膜炎可能;(2)L3/4至L5/S1椎間盤輕度膨出;(3)腦實質未見異常。在治療及完善輔助檢查的過程中,患者訴雙下肢無力加重、煩燥。于8月4日復查CSF常規及生化、血常規、血生化,結果基本同前。根據文山地區流行病學資料,結合患者臨床表現,8月5日行傳染病血清免疫學檢查:HAV—IgM(—),HCV(+),TP—Ab(—),HIVAb—1/2:抗體待復查,兩對半(—),同檢CSF HIVAb—1/2:抗體待復查。另采集標本送文山州CDC做確認試驗,HIVAb—1/2:(+)追問病史患者10余年前有吸毒史,確診后病人轉到文山州醫院進行HAART療法治療至今。
人HIV-1進入神經系統已有比較明確的解釋[1]。Levy JA(2010)專著已提到:“(1)游離病毒或感染細胞直接或通過感染構成血—腦屏障內皮細胞運轉入腦內;(2)特異嗜神經性HIV病毒;(3)病毒蛋白的毒性效應;(4)誘導毒性細胞因子;(5)自身免疫或其它免疫現象。本病例在腰部MRI平掃可見脊髓圓錐以下馬尾神經集結增粗,腦脊液肉眼觀察混濁,細胞總數:2900×106/L,表現為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的腦脊液特點,是HIV原發性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之一。
HIV作為艾滋病的致病因子,不僅是一種造成機體免疫缺陷的嗜淋巴細胞病毒,也是一種危險的嗜神經病毒,感染早期即可侵犯神經系統。資料報道艾滋病患者中30%~40%有神經系統受累,且10%~27%為首發癥狀,尸檢發現90%以上艾滋病患者有神經系統的病理改變[2]。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院作為“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定點門診治療基地之一,2005年9月8日~2011年11月31日,共收治了經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的HIV感染者/AIDS 患者378例,僅本例患者首發癥狀為雙下肢漸陣性乏力,又因患者隱瞞了有本病的高危人群病史,導致誤診多為臨床醫生對本病缺乏認識和警惕。
神經系統HIV急性原發性感染:初期可無癥狀,但神經系統表現可為HIV感染的首發癥狀。促進HIV感染后疾病發作的因素是HIV的生物學變異、增強毒力的病毒株、宿主免疫機制及其與伴隨感染的相互作用(如丙型肝炎病毒),它們可上調HIV的表達及感染,并促進病情的加重和臨床表現的復雜化與多樣化。本例患者首發癥狀為雙下肢漸陣性乏力,從考慮多發病常見病的角度出發,入院時忽視了流行病學資料分析(病人隱私問題),未作傳染病血清免疫學檢查,隨病情發展及進一步的完善檢查確診,診斷結論更是大家未能預料的結果。
由于HIV是一種嗜神經病毒,高度選擇性地侵襲和定位于神經系統,要提高艾滋病神經綜合征的診斷率,關鍵在于醫務人員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對以神經系統障礙為臨床表現時,要警惕與脊髓病、周圍神經病和肌病等疾病相鑒別。應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患者臨床表現、免疫學、病毒學和MRI檢查綜合判定,以免誤診、延誤治療及搶救的時間。
[1]Levy,J.A.艾滋病病毒與艾滋病發病機制[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83~198.
[2]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