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 新疆財經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F3作為會計專業ACCA方向的基礎課程,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熟悉與掌握程度將會對其他后續課程(特別是F7與P2)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該門課程,本文引入了“文化差異聯動教學互動模式”這一新型的教學方法,從中國與英國文化差異的角度切入,將F3課程的教學與學生已學課程《基礎會計》聯結起來,通過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思維習慣的不同,比較英國會計處理程序、方法與中國的區別,并從不同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這一現象去認識、理解與體會蘊藏其后的本質——會計概念框架,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與掌握F3的相關知識點。本文將對該方法進行詳細解讀。
在F3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前期已經開設過 《基礎會計》,學生對會計的基礎知識已有所學習與掌握,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可以將F3與《基礎會計》的相關內容進行匹配,從中西方文化差異、思維習慣的不同,分析兩者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的異同,通過“比較見真知”,讓學生充分領略與體會到兩者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F3的相關知識。下面舉幾個例子來予以闡釋:
由于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比較抽象,喜歡對事物通過分類與概括的方法來了解事物,而西方人的思維習慣相對來說比較具體,更注重實用性,所以兩者在設置賬戶時,就出現了一點不同,如在《基礎會計》中作為一級賬戶的“固定資產”賬戶,其二級賬戶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內容來設置的,如“汽車”、“土地與建筑物”等;而在F3中一級賬戶則被具體化為“汽車”、“土地與建筑物”等賬戶,二級賬戶則根據每一項資產的不同計價屬性,分別開設了“固定資產”與“累計折舊”賬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F3與《基礎會計》在賬戶設置上剛好來了個“乾坤大翻轉”,一級賬戶與二級賬戶互易其位,這正是由于兩國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除此以外,在其他賬戶的設置中也有類似現象,如費用類賬戶的設置,在《基礎會計》中是按費用的類別來設置的,如一級賬戶設有“制造費用”與“管理費用”等賬戶;而在F3中并沒有按費用的類別來設置,而是按照費用的具體內容來設置一級賬戶的,如“租金賬戶”、“廣告費”、“銀行費用”、“電話費”等費用類賬戶。
在“預付費用”的會計處理中,《基礎會計》中是將其先記入“待攤費用(或預付賬款)”科目,而后再通過分攤的辦法,將當期的收入與當期的費用進行配比;而在F3中則是先全部將其計入費用賬戶中,然后再通過沖減的辦法,將不屬于當期的費用遞延到下期予以確認,從而實現當期收入與當期費用的正確配比。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在預付費用處理中的思維差異,前者是“先預付,后分攤,剔除下期預付,獲得本期費用”,經歷的是“先資產,后轉化為費用”的思路;而后者則是“先暫計,后剔除下期預付,獲得本期費用”,經歷的卻是“先費用,后轉化為資產”的思路。
在《基礎會計》中,如果發生記錄錯誤,則根據記賬憑證和賬簿記錄是否發生錯誤以及錯誤的類型,分別采用劃線更正法、紅字更正法、補充登記法予以糾正;但是在F3中,由于其記賬是從原始分錄簿直接記入分類賬,中間并不存在記賬憑證這一中間環節,所以其記錄錯誤是根據其對試算平衡表的影響不同,來采取不同的更正方法,即:如果這一錯誤引起了試算平衡表的不平衡,就通過“暫記賬戶”來進行更正,如果這一錯誤對試算平衡表沒有影響,也就是試算平衡表中所有賬戶的借方金額之和等于所有賬戶的貸方金額之和,那么則需要通過“日記賬”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予以更正。
F3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雖然與《基礎會計》中的程序與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但由于蘊藏在兩者背后的會計基礎理論,即會計基礎概念框架是一致的,所以這種現象上的不同,并不能掩蓋其本質上的一致性,正是基于此,各國才能將自身“土壤”(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的不同)中形成的不同會計準則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逐漸趨同。也就是說,雖然中西方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這種表象的差異卻反映著相同的會計原理,即隱藏在其背后的“真理”是相同的。
在“預付費用”的會計處理中,雖然《基礎會計》中是通過先記入“待攤費用(或預付賬款)”后攤銷的辦法來確認本期的費用,而F3則是先全部記入費用賬戶再通過沖減來正確確認屬于當期費用的辦法來確認當期費用,但兩者最后進入損益表中的當期費用的數字卻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來正確核算當期費用,實現了當期收入與當期費用的正確配比。
《基礎會計》中,發出存貨的成本通常記在“存貨”科目的貸方,期末再將其轉入“營業成本”科目,計入損益表中,也就是說,無論采用的是永續盤存制,還是實地盤存制,發出存貨的成本都是通過先計算 (如果采用的永續盤存制,則是每次發出存貨的成本之和;如采用的是實地盤存制,則是通過倒擠的方法得到的數字),再記入“存貨”科目貸方的方式來獲得的。無論哪種方法,平時都要在存貨賬本中進行登記,不過是永續盤存制平時既登記增加,又登記減少;而實地盤存制平時只登記增加,不登記減少,減少的金額通過倒擠的辦法獲得。但是在F3中,發出存貨的成本,則是通過賬戶結轉的辦法來獲得的,是將存貨的期初、期末余額以及采購賬戶的金額分別轉入“購銷賬戶(trading account)”,而后在“購銷賬戶”中通過加減計算來獲得發出存貨成本的。平時在存貨賬戶中并不進行任何登記,既不登記增加(存貨的增加記入“采購賬戶”中),也不登記減少,只有在會計期末對存貨進行計數與計價后才在存貨賬戶中登記存貨的期末余額,并結轉下期變為下期的期初余額,而后再結轉計入“購銷賬戶(trading account)”中。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基礎會計》與F3對發出存貨的會計核算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其最終進入損益表中的發出存貨的成本是一致的,兩者都是遵循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來核算成本與費用的。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基礎會計》與F3兩者在核算程序與方法上的不同“曲”,并不能阻止其“歸途”的同,只有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觀察,才能真正體會到兩者的“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也才能真正“頓悟”其中蘊涵著的會計基本理論,從而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牢固掌握F3的相關知識,而不是“水過地皮濕”,過于膚淺、被動、機械地學習相關內容。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被動“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抹殺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先天優勢”,學生也喪失了提高自己分析與綜合、比較與鑒別等各項能力的“良機”,這種茫然、混沌、機械的學習方式只會讓學生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課本復印機”,儼然背離了高等教育的“初衷”。而文化差異聯動教學互動模式的引入,正是摒棄“填鴨式”教育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劑“良方”,在講授F3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聯系已學過的《基礎會計》中的相關內容,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中,自己分析與總結兩者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的不同,并通過深入分析其表象的不同,自行挖掘其中蘊藏的共同“規律”,通過這種啟發式教育,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只有經過學生自己親手“加工”的知識,才能根深蒂固地轉變為學生自己的“精神食糧”,同時,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總結、比較與鑒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 “知識儲備”與“能力提高”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