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杰 叢云鳳 趙 勇 管旌旌 張連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目前營養支持方式為腸外營養支持,腸內營養支持兩種。Braga等〔1~3〕測得標志著胃腸動力恢復的胃腸移動運動復合波(MMC)在腹部中等手術后6 h即可出現,術后6 h即可以開始腸內營養,腸內營養的支持模式已被醫護人員認可。但是食管癌一般被認為是大手術,胃腸功能在術后2~3 d后逐漸恢復,單純的腸內營養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由此提出腸內營養加腸外營養的混合營養。而且在臨床上,混合營養支持越來越被臨床醫生及患者所認可,甚至已經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治療手段。
1.1 臨床資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90例。男71例,女19例,平均69歲。術前常規檢查,排除肝腎代謝疾病。隨機分組腸內營養組(EN組),腸外營養組(PN組),混合營養組(MN組),每組30例。三組病人在年齡,手術時間,術前體重,術前血清蛋白,白蛋白,白細胞數,分期等方面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EN組,術前留置PICC,術后完全經PICC給予靜脈高營養,直至術后切口愈合良好,拔出胃管經口進食。PICC置管要加強維護,3~5 d換藥一次,每班交接管長、有無回血、局部皮膚情況。局部紅腫2例給予痊愈妥敷料貼敷2 d好轉。PN組,術后第2天開始經十二指腸營養管給予百普力、能全力和自制鼻飼液。第一天,亞甲藍溶液250 ml經十二指腸營養管加溫注入,觀察胃管及胸引管引流液顏色,如未經上述途徑流出,則開始給予溫開水,總量500 ml,每次100 ml,20~30滴/min,間隔2 h滴注1次;第2天為全量流質飲食,米湯、肉湯等總量為1 500 ml,30~40滴/min,間隔2 h 1次,每次滴入前先證實營養管是否通暢,滴入后用溫開水10~20 ml沖管。PN組在術后腸蠕動恢復前禁食,腸外營養采取16~20 h內勻速輸注,直至腸蠕動恢復,給予流質飲食,逐漸過渡為半流。妥善固定十二指腸營養管。方法:用繃帶捻成的細繩系在管的鼻出口處,然后固定于腦后,用3 m膠布將管和繩子固定在一起,再用3 m膠布固定管于鼻翼兩側,24 h用濕巾擦拭鼻翼,更換膠布。加強口腔護理,鼻飼時半臥位,及時發現腹脹腹痛等并發癥并積極處理。每班交接營養管長度及是否通暢,如不通暢用灌食器注入30 ml食用醋,保留30 min,連續3 d;此法也可預防營養管堵塞,每3 d注入1次,每次30 ml,保留30 min。MN組術前留置PICC,術后第1~10天經PICC給予靜脈高營養并逐漸減少,術后第2天經十二指腸鼻飼,第2日鼻飼能全力500 ml至第7天,第2天開始鼻飼溫開水500 ml,第五日開始鼻飼自制鼻飼液,每日配置新鮮的自制營養液。營養液輸注時使用輸液器管路加溫器,溫度維持在30℃ ~40℃并使用輸液泵連續輸注。這種方法大大減少腹脹、腹瀉、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每日5:00時開始至24:00時結束,并在三餐時間每小時增加一倍輸注速度,開始及結束時為米湯。體位采取抬高床頭30°~40°或者半臥位,可有效防止食物反流。營養液的自制方法:鼻飼液組成:大米100 g,小米 50 g,薏米 50 g,黏米 50 g,麥芽50 g,綠豆50 g,芝麻1平勺,大棗5顆,小火煮8~9 h,骨頭湯肉湯文火熬至5 h,每天現榨果汁500 ml。另外,由于老年人敏感性降低,對各種不良反應的主訴少,加上每天的護理問題很多,要求護理人員主動巡視有無意外事件的發生,嚴密觀察各種管路的通暢,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所得數據以s來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90例患者無1例死亡,PN組PICC有1例靜脈炎。EN組2例頸部吻合口瘺經換藥、抗生素治療后逐漸愈合。三組術后住院天數、排氣時間、體重在MN組與EN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MN組與PN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三組比較,MN組住院天數最短,排氣時間最短,體重減輕最少。術前三組患者白蛋白、總蛋白、白細胞數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三組比較,MN組與PN組差異顯著(P<0.01),MN組白細胞、總蛋白、白細胞數減少最少。見表1,表2。
表1 三組一般狀況比較( s,n=30)

表1 三組一般狀況比較( s,n=30)
與MN組比較:1)P<0.05;下表同
組別 住院天數(d)排氣時間(h)體重(kg)術前 術后第7天EN組 25.3±7.51) 73.1±22.31) 66.7±3.5 51.4±7.71)MN組 17.3±3.4 43.8±21.6 66.3±5.2 57.3±7.5 PN組 24.6±5.71) 49.5±24.31) 68.0±5.6 56.2±7.61)
表2 三組檢測指標比較( s,n=30)

表2 三組檢測指標比較( s,n=30)
組別 白蛋白(g/L)術前 術后第7天總蛋白(g/L)術前 術后第7天白細胞數(×109/L)術前 術后第7天EN組 42.0±6.3 30.2±5.11)65.1±6.2 62.9±6.71)8.3±3.0 11.2±2.71)MN組39.4±4.5 34.6 ±5.1 66.0±7.5 69.2±7.5 7.9±2.8 9.0±1.0 PN組 42.0±4.531.7± 3.81)67.7±8.7 65.5±9.11)7.9±1.7 10.0±3.01)
食管癌患者在術前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進食障礙,營養物質攝入減少,原發腫瘤的惡性消耗導致營養缺乏,加上食管的不同炎性改變,尤其是老年人各種代謝變慢及局部血供減少,并常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危險因素,術后干擾正常的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手術后機體對能量的需求為術前的2~3倍,所以入院后營養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關系到術后的切口愈合、并發癥的預防、機體的順利康復等。
腸外營養曾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營養支持方式,其優點為能量全面,可計算;缺點為靜脈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經濟負擔較大,胃腸恢復慢,肛門排氣時間延長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保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腸外營養的高消耗觀點被正確化認識,加上PICC技術的不斷成熟,腸外營養支持方式又重新被認識。
研究表明〔4~7〕腸內營養有利于保護腸道黏膜的結構及功能,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加快肛門排氣。消化道手術后胃腸道麻痹以胃和結腸為主,若術前小腸功能正常,則術后小腸的運動及吸收功能即可恢復,并且節約醫療費用。外科病人實施營養支持,從腸內途徑給予較腸外營養好。早期腸內營養在腸道功能的恢復方面也明顯優于腸外營養;腸內營養的缺點:全麻術后胃腸道蠕動波在短時間內未恢復,加上術后機體處于高消耗狀態,大量營養素進入機體,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大。另外,腫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營養不良可至免疫功能低下,手術應激將加重抑制狀態。腸內營養能促進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復〔8〕。
混合營養可避免二者的缺點,如:營養不足,胃腸道不良反應多,術后感染免疫恢復慢。結合上述兩種方式的優點,營養給予全面、足量,機體機能恢復快,切口愈合良好,術后感染發生率低,大大提高食管癌患者術后的生存率,提高了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費用。另外,高齡食管賁門癌術后長期生存率不低于一般患者〔9〕。鑒于混合營養在臨床上的優點,可常規應用于老年食管癌手術后營養供給。
1 Braga M,Gianotti L,Gentilini O,et al.Feeding the gut early after digestive surgery:results of a nine-year experience〔J〕.Clin Nutr,2002;21(1):59-65.
2 Page CP,Ryan JA Jr,Haff RC.Continual catheter administration of an elemental diet〔J〕.Surg Cynecol Obstet,1976;142(2):184-8.
3 宋延強,呂文平,龐新建.老年胃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療效的比較〔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2):97-9.
4 黎介壽.腸內營養-外科臨床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3;10(3):129-30.
5 秦環龍,吳 漢.腸內營養在外科臨床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0;7(2):119-21.
6 馮 剛,甘崇志,從 偉,等.十二指腸營養管在食管癌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 四川醫學,2003;24(1):22-3.
7 王思愚,戎鐵華,吳一龍,等.高齡食管癌,賁門癌患者食管切除術結果分析〔J〕. 癌癥,1999;18(5):575-7.
8 韋 愷.老年食管賁門癌.44例手術治療體會〔J〕.右江醫學,2002;30(5):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