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秀 王 檀 仕 麗 朱同剛 袁成波 楊 波 楊海淼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對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的治療,西醫主要采取手術方式,有一定風險與痛苦,診治技術要求較高,部分重者能明顯緩解但不能完全恢復且復發率也很高。使用呼吸機治療不能去病源,且有不舒適感,攜帶不方便,部分病人需終生睡眠時使用,遠期療效不理想,且有副作用。近年來,中醫學界對OSAS的病機、治療等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終缺乏規范的中醫診療方案,更無中藥外治法治療本病的研究。在《內經》理論的指導下,認為內服藥物同樣可以外敷給藥,從而應用止鼾膏貼臨床治療3年,取得良好效果。
1.1 研究對象 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經多導睡眠圖(PSG)檢查,參照OSAS診治指南確診為OSAS〔1〕;并根據中醫辨證標準診斷為痰濕內阻型60例,隨機分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69.58±9.49)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60.76±10.07)歲。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痰濕內阻型中醫辨證標準(符合主癥即可診斷)主癥:①睡則打鼾,時斷時續;②肥胖或進行性體重增加;③舌體胖大,或質淡暗、苔白膩,脈濡滑或沉澀。次癥:①胸悶或胸痛或體倦脘悶;②晨起頭痛,昏沉嗜睡,精神不振;③記憶力下降,出現煩躁、智能、行為改變;④夜尿頻,量增多。臨床證候積分計算:將睡則打鼾、形體肥胖、自覺胸悶、精神不振、苔白膩這5個主要癥狀分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4個級別進行累加。
1.2 研究方法 兩組采用的一般性治療方法相同,即減肥、戒煙酒,盡量采取側位睡眠,避免服用鎮靜劑和過度疲勞。治療組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止鼾膏貼,主要藥物為:黃芪,法半夏,茯苓,陳皮,生姜,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炙甘草,石菖蒲,川芎,僵蠶,地龍。上方取免煎制劑,以蜜汁少許調和外敷頸部(30 cm×10 cm),同時予膻中穴位貼敷(3 cm×3 cm),療程4 w。對照組除一般治療外,無其他干預措施。兩組對象治療前后均進行中醫證候積分和多導睡眠圖檢查。
2.1 兩組總療效分析 治療組總有效率(86.7%)明顯高于對照組(6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總療效分析〔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候積分和睡眠監測指標結果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AHI、SaO2、BMI( s,n=30)

表2 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AHI、SaO2、BMI( s,n=30)
與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癥候積分 AHI(次/h)SaO2(%)BMI(kg/m2)治療組 治療前 9.53±1.36 33.34±9.01 69.73±11.44 28.34±4.85治療后 4.70±1.061) 12.28±6.451)83.08±5.361)24.50±3.821)對照組 治療前 9.07±1.21 30.52±5.89 71.43±6.67 26.90±2.19治療后8.87±1.29 27.20±5.99 73.62±6.39 25.46±3.30
2.3 安全性 治療組2例患者用藥期間出現皮膚局部紅癢,給予異丙嗪外用后癥狀消失,其他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
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我國古代中醫學家根據打鼾的原因、伴隨證候及轉歸的差異,認為伴有如自汗、身重、多眠睡等異常證候的打鼾是一種病理現象,其代表醫家是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其在《傷寒論·第六條》中,首次引入了“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2〕的鼾證概念。巢元方闡述:“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沖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故劉艷嬌〔3〕認為肥胖人氣血沉厚,咽喉部也肥厚,使氣道狹窄,氣出不暢而出現打鼾,后者顯然是類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姚亮等〔4〕認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是由于脾胃受傷,致津液不能運化轉輸,故濕從內生,聚而為患,痰濁膠結,肺氣不利,致肺主司呼吸的功能失常而發為本病。反之,氣不利,通調失司,治節無權,則可加重痰濁的潴留,臨床表現以痰濕為主。明·張景岳認為“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可知這里的鼾睡既可是脾胃氣陽虛弱、痰濕內生的結果,也可是喉痹而致。
綜上,古往今來,總結多數中醫學者對鼾證的病因病機可責之為痰濕壅盛,多數從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立論。本課題組認為,鼾證亦可從宗氣生成不足立論:人體宗氣的形成來源于體內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和外界吸入的清氣。宗氣聚于胸中(膻中),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一方面貫注心脈,推動血行。三焦為諸氣運行的通道,宗氣還可以沿三焦向下運行于臍下丹田,以資助先天元氣。宗氣對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具有推動作用,故云:“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邪客》)。肺和脾胃在宗氣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恒與肺胃關通”(《醫門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盛衰。
若宗氣不足,循喉嚨走息道的作用減弱,再加上中焦斡旋失常,痰濕內阻,痰阻氣道,氣道不暢,發為鼾證。依此理論已在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題并發表相關文章〔5〕,故依據內服藥物亦可外用理論,擬“止鼾膏”培土生金,活血通絡,以調宗氣。
全方藥具體配伍如下:黃芪,味甘,歸肺、脾、肝、腎經,補脾益氣;茯苓,味甘、淡、平,益氣健脾,補肺金而通調水道,助脾運化水濕,使脾土得健,以杜絕生痰之源;半夏,味辛,溫,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陳皮,味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甘草,味甘、平,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方中半夏與茯苓配伍,燥濕化痰與滲利水濕相合,共收濕化痰消之功。蘇子,味辛性溫,入肺經,有降氣消痰、利膈寬(滑)腸的功能;白芥子,味辛性溫,入肺經,功能利氣化痰;萊菔子,味辛、甘,性平,功能下氣定喘,化痰消食;正可謂,蘇子降氣行痰;萊菔子行氣祛痰;白芥子快隔消痰。石菖蒲能化濕、豁痰、利竅;本方以黃芪、茯苓為君,臣以陳皮、蘇子,加上其他諸藥之功,正可謂相輔相成,達到益氣健脾袪濕化痰之功效。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引起血行瘀滯,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同時宗氣不足,脾土無力制約肝木,肝主筋,肝氣過旺,則臨床上引起睡眠過程中手腳躁動等癥狀。故用黃芪補脾益氣,氣行則血行,使舊瘀得去;僵蠶入肝、肺經,能化痰,有通絡之效;地龍善通行經絡,每與川芎益氣活血之品配伍以活血通絡,桃仁入心肝血分,活血散瘀力強,有推陳致新之功。無論血滯血結,新瘀久瘀,均可配伍使用〔6〕,以增強宗氣正常生理功能。
本研究治療組在中醫證候和西醫睡眠呼吸監測指標方面均有明顯的改善,較之減肥等一般性治療效果更顯著,而且應用方便、無毒副作用,依從性較高,故對于OSAHS患者,可作為基礎方予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8):594-7.
2 楊華森.簡明中醫字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470.
3 劉艷驕.《諸病源候論》對睡眠醫學的貢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1):52-7.
4 姚 亮,楊佩蘭,宋文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中醫分型初探〔J〕.河南中醫,2004;24(2):24-5.
5 楊海淼,王 檀,張麗秀.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30例〔J〕.中國社區醫師,2005;18(1):46-7.
6 王春娥,諸 晶,嚴桂珍.中藥治療痰瘀互結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醫學研究雜志,2011;4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