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恒松 (平頂山中平能化醫療集團總醫院心內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研究顯示冠心病發展過程中可能有炎性介質參與〔1〕。白細胞介素(IL)-8、-18和-20是重要的炎性介質,三者對炎性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本文通過檢測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IL-8、-18及-20表達,探討其與冠心病不同類型及不同病變程度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心內科冠心病患者88例,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60~76(平均66.4)歲。穩定型心絞痛2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40例,心肌梗死型20例。均符合WHO診斷標準并以介入治療確診分類。排除標準:①隱匿型冠心病;②心力衰竭;③心律失常;④慢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及腫瘤患者。同時選取體檢健康的老年人血清標本4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0~75(平均66.3)歲。
1.2 IL-8、-18及-20檢測 冠心病組患者均于確診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10 ml,對照組抽取清晨靜脈血10 ml,盡快分離血清,放于-20℃冰箱中待檢,并于2 w內測定。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均購自美國RND systems公司,所有標本均由同一檢驗師進行檢測,嚴格質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6.12統計軟件,兩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應用方差分析。
2.1 兩組IL-8、-18及-20表達比較 冠心病組IL-8、-18及-20表達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IL-8、IL-18及IL-20表達比較(ng/L,s)

表1 兩組IL-8、IL-18及IL-20表達比較(ng/L,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IL-8 IL-18 IL-20冠心病組 88 90.78±13.261) 120.35±24.101) 56.48±12.041)組別 n對照組40 50.32±7.64 43.06±9.84 18.69±3.21
2.2 冠心病組中不同病變特征患者血清中IL-8、-18及-20表達 冠心病組患者血清中IL-8、-18及-20表達與病變類型、血管累及數量及冠脈狹窄程度密切相關(均P<0.05),見表2。
2.3 IL-8、-18及-20在冠心病中患者血清中表達的關系 將冠心病組患者血清IL-8、-18及-20表達水平進行線性相關分析,結果表明IL-8和-18(r=0.42,P=0.032 4)、IL-8和-20(r=0.41,P=0.025 4)、IL-18 和-20(r=0.44,P=0.013 2)的表達均具有正相關性。
表2 冠心病各亞組IL-8、-18及-20表達比較 (ng/L,s)

表2 冠心病各亞組IL-8、-18及-20表達比較 (ng/L,s)
1)各亞組間比較:均P<0.05
組別 n IL-81) IL-181) IL-201)類型穩定型心絞痛 28 72.39±18.75 103.21±34.32 40.53±8.47不穩定型心絞痛 40 91.02±13.21 120.42±24.38 55.46±8.70心肌梗死 20 110.24±14.26 143.20±23.06 70.64±8.39血管累及1只 22 68.75±10.24 97.64±26.13 43.95±8.69 2只 37 93.26±9.85 123.53±22.95 54.03±8.20 3只 29 109.32±11.26 145.46±24.04 64.75±8.75最大狹窄程度<80% 28 69.08±12.05 108.43±21.05 44.32±6.53 80% ~90% 38 89.86±13.26 116.54±26.50 55.40±6.04>90% 22 107.56±15.42 130.42±30.29 68.75±7.64
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斑塊破裂和繼發血栓形成是引起老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有證據表明炎性反應是引起斑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2〕。研究顯示IL家族對冠心病發生可能有一定作用〔3〕。IL-8主要來源于單核細胞、血管內皮細胞、T淋巴細胞等,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是目前公認的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能促使中性粒細胞活化和遷移、釋放炎性介質,直接損害血管內皮細胞。IL-18是促炎細胞因子,在增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過程中發揮作用。其作為一種有力的前炎癥遞質,主要由粥樣斑塊內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可以有力地激活T細胞和巨噬細胞,發揮生物學作用。IL-20主要由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及角質形成細胞分泌,循環中IL-20可以激活重要的轉錄因子,使其分泌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和遷移抑制因子相關蛋白14等,這些因子均是與機體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的細胞因子,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可能具有直接作用。
本實驗結果提示冠心病發展過程中IL-8、-18及-20異常表達,對疾病發展可能有促進作用。IL-8作為趨化因子,在冠狀動脈疾病時可促進中性粒細胞、嗜堿粒細胞等炎性細胞到達作用部位,直接介導內膜損傷的發生〔4〕。另有觀點認為IL-8已被確認為是一種存在于血管損傷內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活性的糖蛋白,能增加單核細胞與內皮的黏附性,有效促進單核細胞向內皮下間隙遷移,并趨化人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和炎癥反應,促進免疫細胞激活,增強Th1型免疫反應性。IL-18可以誘導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生成干擾素,干擾素則可以抑制平滑肌細胞合成膠原,使斑塊不穩定,易于破裂、出血,形成潰瘍〔5,6〕。IL-20水平變化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密切相關,即組織學中顯示正常動脈內皮細胞不表達IL-20,而有粥樣斑塊處IL-20高表達。因此,IL-20被認為是一種新的促粥樣硬化形成的因子〔7〕,其機制也與炎癥介質介導有關,但需要更多實驗證實。本實驗結果顯示IL-8、-18及-20間具有正向協同作用,其機制可能與IL-8、-18及-20之間的炎性級聯反應有關,參與炎性介質促粥樣斑塊形成的“瀑布”作用。IL-8、-18及-20產生也可能由不穩定粥樣斑塊引起,促使肝臟產生增多,而循環血液中IL-8、-18及-20濃度主要取決于合成率和消除率,由于合成穩定且清除相對緩慢,使IL-8、-18及-20在血液內存在時間增長。冠心病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肌壞死,壞死組織也可激活體內炎癥反應,促使肝臟產生IL-8、-18及-20增加,這也是IL-8、-18及-20持續增高的重要原因。本實驗結果提示IL-8、-18及-20對疾病進展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早期聯合檢測IL-8、-18及-20可增加敏感度與特異度,可能對判斷老年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價值。
1 任宏生,朱興雷,苑海濤,等.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IL-18、MMP-1、hs-CRP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4):463-5.
2 Vogiatzi K,Apostolakis S,Voudris V,et al.Interleukin 8 and susceptibility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population genetics perspective〔J〕.J Clin Immunol,2008;28(4):329-35.
3 Zhang X,Zhang B,Zhang M,et al.Interleukin-8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J〕.Cytokine,2011;56(2):188-91.
4 Tziakas DN,Chalikias GK,Tentes IK,et al.Interleukin-8 is increased in the membrane of circulating erythr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Eur Heart J,2008;29(22):2713-22.
5 Jefferis BJ,Papacosta O,Owen CG,et al.Interleukin 18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rospective study and systematic review〔J〕.Atherosclerosis,2011;217(1):227-33.
6 Chen HQ,Tan HY,Yang YW,et al.Effects of ramipril on serum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interleukin-18,and interleukin-10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Heart Vessels,2010;25(2):77-81.
7 鄒 勇,吉慶偉,劉 波,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漿IL-10、IL-19和IL-20水平的變化〔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