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勤 馬 琳 (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新鄉 453000)
急性腦梗死(ACI)主要誘發因素有體重超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有研究發現,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實施早發現、早治療的干預措施,對腦梗死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1〕。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是由肝臟合成,存在于人們血清中的一種蛋白質,是一項敏感的炎癥反應指標。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ACI與hs-CRP及頸動脈斑塊的關系,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參考資料。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 80例老年 ACI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 59例(73.75%),女21例(26.25%),年齡 69~85〔平均(77.45±4.53)〕歲,所有患者病程小于24 h。患者診斷標準參照ACI診斷標準(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正)〔2〕,且經顱腦CT或MRI證實。排除標準:①腦出血;②腫瘤;③心肌梗死;④血液系統疾病;⑤肝、腎功能不全。選擇于我院體檢的健康人8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2例(77.5%),女18(22.5%),年齡66~87〔平均(78.31±7.7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hs-CRP檢測 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送檢,采用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參考值:hs-CRP(mg/L):0.1~3.0。
1.2.2 頸動脈超聲檢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分別對兩組研究對象雙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起始段及頸外動脈進行檢測,將斑塊的數量、大小、形態、回升強度等資料進行記錄。評價標準〔3〕:①斑塊形成:內膜中膜厚度(IMT)>1.2 mm;②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比:狹窄程度=(1-d/D)×100%(D:遠端正常原管腔直徑,d:最小殘端直徑);③根據回聲強度分型:扁平斑、軟斑、硬斑、混合斑。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
2.1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對比 觀察組68例患者檢測出斑塊79個,對照組中共6例患者檢測出斑塊10個,所有斑塊中以硬斑最為常見;觀察組患者發現軟斑24個(30.38%)、硬斑47個(59.49%)、混合斑8個(10.13%);對照組軟斑2個(20%)、硬斑5個(50%)、混合斑3個(30%),兩組資料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對比〔n(%),n=80〕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hs-CRP、頸動脈IMT及斑塊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hs-CRP、IMT、斑塊檢出率與對照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hs-CRP、頸動脈IMT及斑塊檢出率對比( s,n=80)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hs-CRP、頸動脈IMT及斑塊檢出率對比( s,n=80)
組別 hs-CRP(mg/L)IMT(mm)斑塊檢出率(%)觀察組 4.87±1.931) 1.39±0.171) 851)對照組2.14±0.62 1.03±0.13 12.5
ACI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給患者及家人帶來沉重精神和經濟負擔。hs-CRP是動脈硬化血栓的標志物,是一項敏感的炎癥反應指標,其含量與腦梗死面積和神經功能的損傷程度具有相關性,是ACI患者病情變化的指標之一〔4〕。有研究發現,hs-CRP對動脈硬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4〕,動脈硬化的形成過程中,hs-CRP逐漸沉積到血管壁上,與機體內的復合物及泡沫細胞等物質共存,當血管出現內皮損傷、痙攣及機體脂質代謝異常時,可激活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的表達,從而導致纖溶系統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形成血栓,因此hs-CRP不僅是炎癥反應標志物,更是腦梗死的致病因子〔5〕。動脈粥樣斑塊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炎癥反應在不穩定斑塊中異常活躍,極易導致斑塊發生形態學改變,從而使斑塊破裂、脫落,導致血管栓塞的發生和發展〔6〕。本研究發現,ACI患者的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且觀察組血清hs-CRP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由此可見,ACI患者體內存在炎癥反應〔7〕,血清hs-CRP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具有明顯的關系〔8〕。有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是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因素,通過篩查就診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對高危人群進行早發現、早治療的治療方式,對預防ACI發生有重要作用〔9〕。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既能提供頸部血管二維超聲機構圖像,同時又提供其血流動力學的豐富信息,從而能更直觀地表達頸部斑塊信息,提高診斷準確率,為研究頸部斑塊與ACI關系提供基礎條件。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hs-CRP、IMT、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ACI的發生與患者頸動脈斑塊及血清hs-CRP水平具有相關性,與國內有關文獻一致〔10,11〕。因此,臨床上合理使用彩色多普勒檢查能及早發現斑塊形成,從而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血清hs-CRP水平能觀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 Magyar MT,Szikszai Z,Balla J,et al.Early-onse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J〕.Stroke,2003;34(1):58-63.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6;29(6):379-80.
3 申向民.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及其與高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21):2489-91.
4 項麗娜,謝 聃,張擁波,等.腦梗死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與梗死類型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8):831-3.
5 Johnston SC,Zhang H,Messina LM,et al.Chlamydia pneumoniae burden in carotid arteries is 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plaque interleukin-6 and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in seru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12):2648-53.
6 程 浩,石根萍,楊愛萍.高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頸動脈斑塊的關系〔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6):469-70.
7 錢怡寧,張 茁,勇 強,等.進展性腦卒中與頸動脈斑塊性質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5):358-60.
8 何遠宏,李素娟,張 敏.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腦梗死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9):19-21.
9 葉玉春.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的關系及其機制〔J〕.當代醫學,2010;12(6):24-5.
10 Davidson MB.The effectiveness of nurse-and pharmacist-directed care in diabetes disease management:a narrative review〔J〕.Curr Diabetes Rev,2007;3(4):280-6.
11 畢崇霞,林少華,姜 領.缺血性腦卒中與相對危險預測量表、頸動脈斑塊性質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關系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