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發珍 趙 萍 葛 美 (貴陽市金陽醫院神經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0)
急性腦梗死(ACI)后因缺血致血流動力學改變、組織損傷、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等都可以刺激炎性細胞,致使外周血白細胞增高。炎癥機制是腦梗死后繼發性腦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炎性細胞尤其是白細胞,通過不同途徑促進繼發性腦損傷〔1〕,對腦卒中的發生發展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觀察ACI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分類的變化,探討其與臨床近期療效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住院的初發ACI患者194例,男134例,女60例;年齡32~86歲,發病高峰年齡段(64.64±10.57)歲;頸動脈系統深穿支梗死137例,椎基底動脈系統梗死57例。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證實。入選標準:初發ACI,發病時間≤48 h;發病前無感染性疾病;無血液系統疾病、腫瘤和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發病前無服用影響外周血細胞藥物;臨床資料缺失較多及死亡病例予以剔除。設立同期住院的非急性期腦血管病患者(發病1 w以上)130例為對照組,男 89例,女 41例,年齡30~88歲,平均(65.38±10.13)歲,與ACI組在性別、年齡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檢測指標及療效判定 患者入院后即檢測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分類計數中性核粒細胞(NEU)、淋巴細胞(LYM)及中間細胞(MID)。出院時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2版)判定臨床治療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多元線性Logistic回歸分析和逐步回歸法(Stepwise)。
2.1 臨床療效、外周血WBC計數及分類比較 ACI患者平均住院日(22.14±14.62)d。臨床治愈者67例(34.53%),好轉120例(61.86%),無效7例(3.61%)。發病早期ACI組及對照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見表1。
2.2 腦梗死多元回歸分析 以臨床療效為因變量(y:3=治愈,2=好轉,1=無效),患者性別(0=女性,1=男性)、年齡、ACI梗死解剖部位(1=頸動脈系統深穿支,2=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病早期外周血WBC、NEU、LYM、MID計數值為自變量,經線性回歸,僅NEU進入模型,常數項B=3.567,NEU對應的偏回歸系數b=-0.035,則回歸模型為:臨床治療效果(y)=3.567-0.035×(NEU計數值)。提示隨著NEU計數值的增高,臨床治療效果(y)將減低,ACI急性期NEU計數增高是近期療效減低的因素,但作用相對較小(復相關系數R=0.247)。
表1 兩組外周血WBC計數及分類(s,×109/L)

表1 兩組外周血WBC計數及分類(s,×109/L)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0.66±0.32對照組WBC NEU LYM MID ACI組 10.94±4.261)8.85±4.291) 1.43±0.641)組別8.40±3.37 6.14±3.21 1.62±0.84 0.64±0.22
WBC參與人體的防御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許多病理生理過程。外周血WBC計數增多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關,可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2〕。本研究結果顯示,ACI患者早期外周血WBC、NEU計數均值高于對照組,LYM計數均值低于對照組,而MID計數均數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與董少軍等〔3〕研究結果一致。經多項線性Logistic回歸分析,僅NEU計數進入模型,且對ACI治療結果發揮負面效應。WBC總數、LYM計數對近期療效影響不大。業已證明,損傷局部NEU數量過多,存在時間過長、活性過高都會對損傷愈合起負性影響。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臨床通常檢測的WBC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兩萬五千億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大量動員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ACI發病早期,腦組織急性損傷等因素引發機體炎癥、應激反應,兒茶酚胺及血漿皮質醇的增高,刺激骨髓儲存池中的粒細胞釋放,導致外周血中NEU增高;另ACI早期腦組織水腫、受壓,丘腦、下丘腦損害,引起自主神經失調,交感神經興奮,促進骨髓池的釋放,外周血WBC以NEU增高為主。
WBC計數升高導致近期預后差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血流動力學改變。腦梗死后由于炎癥、應激反應,WBC活化,聚集性、黏附性增高而變形能力降低,導致腦組織微循環障礙,有效灌注下降;同時WBC可產生收縮血管物質,導致血管收縮,影響側支循環的建立;②血-腦屏障破壞。活化的中性粒細胞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使腦組織神經血管內皮細胞生物膜結構破壞,膜通道開放,導致興奮性氨基酸釋放和細胞外鈣離子內流;同時,血中白細胞激活因子的作用,使WBC易黏附于血管壁上發生聚集,引起WBC介導的內皮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腦部血管的損害〔4〕;另外,活化的中性粒細胞釋放一種細胞毒性的彈性蛋白,它可降解細胞外基膜成分,導致血-腦屏障破壞。③炎癥因子的直接損害。活化的WBC可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酶類(如蛋白水解酶等),對局部腦組織造成直接損傷,活化的WBC使細胞因子產生和釋放增加,通過激活補體產生補體介導的細胞損傷,引發并加重腦組織繼發性損害。④腦組織受損后可進一步降低WBC的變形能力,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疾病的不良預后。
本研究顯示ACI患者隨著NEU計數值的增高,臨床治療效果減低。這與患者腦梗死范圍大小有關。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后2 d WBC計數與腦梗死灶大小呈直線正相關;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值呈直線負相關〔5〕。腦梗死病灶范圍越大,病情越嚴重,WBC計數增多越明顯,且增多的發生率也越高,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會越強烈〔6〕。也即是腦梗死范圍越大,腦水腫越重,使局部靜脈回流受阻,顱內壓增高,丘腦、下丘腦受壓,引起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促進骨髓池的釋放,導致WBC數增加,且以NEU增加為主。故中性粒細胞計數多少可間接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對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是急性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不良的預測指標。
1 Lkind MS.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 stroke〔J〕.Neurologist,2006;12(3):140-8.
2 Grau AJ,Boddy AW,Dukovic DA,et al.Leukocyte count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J〕.Stroke,2004;35(5):1147-52.
3 董少軍,黃 衛,吳承志.腦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分類的變化及其意義〔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33(2):192-3.
4 胡文鳳.急性腦出血121例血清白細胞水平動態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2):188-9.
5 閻 平.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白細胞計數的動態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8):923-5.
6 呂雅麗,李俊枝,魏虹霞,等.外周血WBC計數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及近期預后的關系〔J〕.中國廠礦醫學,2007;20(3):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