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國內具有電影譯制資質的單位共有四個,但由于收入過低,目前均徘徊在“生死”邊緣
“從事這個行當完全出于熱情,單純依靠它賺錢,我甚至養活不了自己。”從事多年進口影片翻譯工作的賈秀琰向記者表示。賈秀琰目前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宣傳部門任職,同時從事進口影片的翻譯工作。前段時間由其翻譯的《黑衣人3》由于出現 “坑爹”“地溝油”等很多本土流行語,在網上引發了不小風波。“其實有網友監督是好事,可以督促我們更加認真規范。但通過這件事能夠讓更多人關注一直被忽視的電影譯制行業,即使受到一些質疑,也值得。”賈秀琰笑言。
費用偏低:一部5萬元
盡管電影業的大部分環節已走在“市場化”的軌道上,但電影譯制至今仍保持著“準入”門檻。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相關規定,國內目前具有電影譯制資質的單位共有四個:上海電影集團上海電影譯制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上影譯制廠”)、長春電影集團譯制片制作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影譯制廠”)、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制中心(以下簡稱“中影譯制中心”)和八一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八一廠”)。進入國內大銀幕上映的進口分賬片和買斷片須由這四家單位譯制,但四家單位可以自行從事其他方面的譯制工作,比如電視電影、電視劇等。
影片資源分配上,進口分賬影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影進出口公司)負責分配給四家譯制單位。買斷片(批片)則由兩大電影發行公司——中影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公司)各自分配。至于譯制過程和費用,買斷片與分賬片并無分別。“一般情況下,華夏公司與八一廠在買斷片方面保持固定合作,中影的買斷片則分配給其他三家。”中影股份譯制中心制片廖林介紹說。
“所以我們做譯制片比較被動,等著別人分配,可以說是‘等米下鍋’。”上影譯制廠和長影譯制廠的相關人員在接受《綜藝》采訪時均如是表示。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影進出口公司在影片資源分配上并沒有嚴格的比例和規則,除了遵從系列影片交付同一家譯制廠的規律外,一般根據各譯制廠的優勢匹配情況進行分配。比如長影譯制廠擅長譯制日語、韓語和大場面影片;上影譯制廠則擅長“小資”和“文藝范”類影片,而且對翻譯難度較大的影片把握更為準確一些。八一廠和中影股份譯制中心的譯制團隊實際上是一班人馬,在動畫片和戰爭類題材方面較占優勢。“中影在影片分配上還會根據市場原則,誰翻譯得又好又快,拿到的影片就多一些。”中影股份譯制中心主任楊和平透露說。
譯制費用方面同樣有一定規則。據記者了解,在膠片時代,影片的譯制費用按膠片長度計算,一般為36元/米,一部影片的譯制費用約為15萬左右。而在如今的“數字時代”,一部影片的譯制費用只有5萬元。“剛剛夠成本而已。”楊和平表示。“這個價格標準還是10多年前制定的,也詢問了各方意見,但當時膠片拷貝占據主流,所以大家都沒在意。沒想到數字化時代會來得這樣快。”長影譯制廠相關人員表示。據其介紹,2012年,長影譯制廠已完成譯制的8部影片中有7部為數字發行的影片。
譯制流程:半個月內搞定
一部影片的譯制并非簡單的翻譯和配音,還有很多其他環節。據記者了解,參與影片譯制的主要工作人員有制片、翻譯、配音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字幕師等。
制片首先拿到進口影片的臺本和影像素材,再根據影片的內容和風格確定配音導演和翻譯,配音導演又根據各個角色的特點確定配音演員。同時翻譯根據臺本和素材進行翻譯。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防止盜版,翻譯拿到的素材大多有水印,或者是黑白片和未完成片。
臺本分為尺碼(對人物說話時間的標注)、人物和對白內容三欄。據賈秀琰介紹,翻譯不僅要翻譯完成臺本中的內容,還要翻譯影片中某些“背景音”(比如背景人物的對話)和特寫鏡頭中或者反復出現的文字內容,這往往是臺本中沒有的,需要翻譯自行到影片中尋找。此外,翻譯承擔的工作還有前后字幕的翻譯、撰寫電影梗概。
在影片翻譯過程中,翻譯要遵守的“硬性”原則大致有三點:一是時間、地點、人物等名詞一定不能出錯,且前后一致;二是一行字幕不得超過24個字(此為寬銀幕標準,傳統比例銀幕為18字-20字),以免觀眾來不及閱讀;三是要邏輯清楚,能夠讓觀眾看懂。
此外,由于所有進口片都會制作配音版和原聲字幕版兩個版本,且使用同一臺本,所以電影翻譯在工作過程中必須注意人物口型。“比如‘so’本來是‘所以’的意思,但‘所以’發兩個音,和‘so’的口型對不上,就要根據語境翻譯成‘嗯’‘那’等單音詞。”賈秀琰舉例說。“此外,英語的語言習慣和漢語不同,有些內容還要進行調整。”由于字數的限制、人物口型和語言習慣,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中文配音或字幕往往沒那么“準確”。“但表達的意思一定是完整和準確的。”賈秀琰強調。
翻譯過程一般需要5天-7天,之后配音導演還要花費三四天時間校對臺本。接下來就是配音和錄音,其中包括初對、復對、排戲、實錄、鑒定、補錄、混錄幾個環節,這個過程大概又需要三四天。最后是添加字幕,以及洗印拷貝。從拿到素材到最后洗印完成的整個譯制過程大概需要半個月時間。
此外,行業規定配音版不再添加字幕。“主要為了使畫面更加干凈,減少對觀眾觀影過程的干擾。”賈秀琰解釋說。
市場化嘗試
引進片的譯制流程雖然說來簡單,卻需要不少專業人員參與。而5萬元的譯制費用和動輒上億元的票房產出相比,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由于收入過低,譯制廠目前徘徊在“生死”邊緣。長影譯制廠今年以來只譯制了8部影片,營收40多萬元,已出現虧損。上影譯制廠每年分到的影片數量較多,且可以得到上影集團一定的財政補貼,但依舊需要靠譯制電視劇等其他收入維持生存。“這幾年上影譯制廠一直在吃老本,如果再不提高譯制費用,恐怕今后很難維持。”上影譯制廠相關人員表示。
近幾年,為數不多的幾個譯制單位一直在呼吁提高譯制費用,業內認可的價格在每部10萬元左右。片源較少的長影譯制廠希望能夠確定影片的分配比例。此外,楊和平還提出,譯制片行業要進一步探索市場化的經營方式,譯制費用可按票房分成。“譯制水平的優劣對票房有直接影響,按票房分成更加符合市場規律,同時也可以加強譯制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影片譯制水平。”楊和平表示。
早在2003年,楊和平便在譯制行業進行市場化經營嘗試。據楊和平介紹,中影股份譯制中心在編人員很少,主要是制片和技術人員。一旦接手某個項目,制片會臨時聘請翻譯、配音導演和配音演員。這樣經常合作的團隊人數約有100多人。“就像拍電影搭建劇組,電影拍攝完成后劇組合作隨之結束,下一部影片再重新搭建。”楊和平解釋說。這種經營模式既可以減少企業承擔的工資成本,還可以不受單位及地域限制,聘請不同風格的翻譯、導演及配音演員,實現資源優化。
目前八一廠的經營模式和中影股份譯制中心類似,且長期合作的翻譯、導演、演員也是同一班人馬。近兩年,作為“后起之秀”的中影股份譯制中心和八一廠參與譯制了不少“大片”,如《阿凡達》《泰坦尼克號》《指環王》系列、《加勒比海盜》系列等。
前路迷茫,困難重重
雖然近年來北京兩家譯制單位的市場化經營做得還算“有聲有色”,但并不被其他兩家譯制單位認同。“固定班底合作會更加專業,譯制水平更高。”上影譯制廠相關人員表示,“比如我們會經常在一起討論哪一句翻譯得好,哪一句配音更精彩,相互學習。而且固定團隊的時間較有保障,臨時聘請的人員會因為檔期等因素,無法反復斟酌、排練。”
長春電影譯制廠還有另一方面的考慮:“北京和上海人才濟濟,長春則不同。我們如果沒有固定團隊,很可能臨時找不到合適的導演和演員。”雖然如此,由于經營困難,兩家譯制廠也在精簡人員。目前長影譯制廠在編職工20左右;上影譯制廠的在編翻譯2個,演員約20個。人手不夠時,兩家單位也經常與話劇團、電臺等其他單位的人員合作。
參與譯制的工作人員收入也很微薄。長影譯制廠的在編職工基本月工資只有不到1000元,每個職工的項目勞務費也只有聊聊幾百元,配音導演、演員們不得不依靠做些兼職保證生活來源。上影譯制廠的工資水平相對較高,但很難長期維持。在北京,參與譯制工作的翻譯、導演和演員大多另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很多為大學老師或在其他影視相關企業任職。比如賈秀琰在八一廠還負責宣傳工作。
企業經營困難、從業人員收入微薄,但其確實是進口影片登上國內大銀幕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大多從業人員都寄希望于電影相關主管部門出面,調高譯制費用。楊和平雖然提出票房分成的方式,但對其前景卻并不十分看好。“重視才會帶來改革,譯制工作的艱難現狀目前基本被忽視,改革的希望并不大。”
譯制片拾遺
本土流行語與“翻譯腔”
2006年《加菲貓2》中的“貓咪我灰常灰常開心”“放開我,我是弱勢群體”,2008年《功夫熊貓》中的“神馬都是浮云”,今年《黑衣人3》中的“路邊攤”“地溝油”“瘦肉精”,《馬達加斯加3》中的“我們可以組成夫妻檔,就像小沈陽那樣”等一系列中國本土流行用語在大銀幕上越來越常見。
“其實我在翻譯時并沒有故意要‘接地氣’,想出彩。”賈秀琰坦承:“只是想找到一個既能準確表達話語意思,又能釋放人物情緒的詞語。”她以《黑衣人3》中“坑爹”一詞舉例。“那句英語直譯過來是‘你這個名不符實的家伙’,但在情緒表達上有點平,于是我就選擇了現在流行的、人人都能理解的‘坑爹’,翻譯為‘你這個坑爹的家伙’。”也許其他類似的翻譯除了為博觀眾一笑,也有著和賈秀琰一樣的初衷。
在本土流行語“滿天飛”之時,不少人觀眾開始好奇進口電影翻譯的標準,及電影審查部門對語言的審查標準。“其實,無論本土流行語,還是之前的‘翻譯腔’,均屬藝術范疇,無所謂優劣,也沒有統一標準,這是電影翻譯在藝術領域的個人發揮。”楊和平如是評價。
原聲字幕版與配音版
最近圍繞譯制片的熱點問題還有原聲字幕版和配音版哪種更受歡迎。不少人認為原汁原味的原聲字幕版本乃大勢所趨,配音行業可能會成為明日黃花。為此,記者專門致電中影股份發行公司總經理程陽,對方表示,目前階段配音版依然占據絕對優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字幕版可能稍多一些,但在全國范圍內,還是配音版本居多。中國還有很多二三線城市和偏遠地區,大多數人并不能完全聽懂英語,甚至有人不習慣,也看不懂字幕。”
北京新影聯院線副總經理洪軍向記者介紹,即使在北京,配音版大概也能占到三分之二:“三里屯、藍色港灣這些 ‘小資’白領和外國人集中的地方原聲版本比較多,其余區域的大多影院還是配音版較多。”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表示,在上海,原聲字幕版本會略高。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配音版本不會消失。這既與國人的英語水平有關,也是對民族語言和文化的保護。很多國家進口影片都只有配音版。”楊和平說。
專業人才的培養
由于譯制行業不景氣,目前高等院校很少設置相關專業。上影譯制廠1998年成立了上海譯影藝術專修學校(現改名為“唯優學院”),專門培養影視配音人才。北京外語學院也于2002年設置了配音表演專業。中國傳媒大學于2003年開始在外語學院招收影視劇譯制專業,這也是國內惟一一個影視劇翻譯相關專業。此專業每年招生一個班,每班20人,課程以英語和中文為主,高年級會增加影視節目制作、影視翻譯方面的內容。但就業前景并不理想。
既然就業前景堪憂,影視譯制相關專業是否還有設置的必要?“影視譯制不同于其他領域的翻譯,除了對外語具有一定功底,從業者還需要對電影語言和中文有很深的了解。”有業內人士分析說。此外,反觀目前進口電影參差不齊的譯制質量,這個行業并非不需要更多專業和優秀的人才。“關鍵還是要進一步市場化。”楊和平表示,“整體行業能夠良性運轉,才有能力吸收并養活更多的人才。”
小語種影片翻譯
據業內人士介紹,小語種影片的翻譯和英文影片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差別。首先,小語種影片沒有原聲字幕版,只有配音版。“其次小語種影片不僅有此語種的外文臺本,還有英文臺本。我們在翻譯時會以原語種臺本為主,英文臺本為輔。這樣以兩個臺本為基礎,翻譯結果會更精細一些。”賈秀琰表示。她目前能夠翻譯的小語種有西班牙語、法語和日語。
上影譯制廠的相關人員也表示,小語種的翻譯費用更高。“小語種翻譯的價格本來就高,而且我們一般會請廠外的翻譯,這樣還需要廠里的專職翻譯再次把關。兩個翻譯的費用加起來就更高一些,但經過兩次把關質量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