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階段的增強現實,已經劃出更廣闊的運營邊界,更多跨界合作與營銷衍生,都可以基于技術創新從容展開,從而重新定義現有的各種商業子模式。
用視像化手段藝術地重現真實世界,是電影、電視的技術本質。這種藝術的重現,可以是紀錄的寫實,戲劇化的沖突,新聞現場的速度和演播間里的角度,還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與創造。相應的,每一細分領域的藝術與技術共振,都會衍生出各類商業模式,比如電影票房或付費頻道,廣告或精準廣告,電視購物、在線或單機游戲等等不一而足。
用可視化的手段,技術地重組真實世界,是計算機、互聯網的歷史使命。這種技術的重組,可以是基于三維建模的虛擬世界,基于二維或衛星圖像的電子地圖、SNS的可視化社交,更應該是將信息數據與真實世界相疊加的增強現實(AR)。
最早應用于視頻電子游戲的增強現實技術,已有30多年歷史,并廣泛應用于軍事、醫療、古跡復原與數字文化挖掘、市政規劃、電視轉播、游戲娛樂、網絡視頻會議等多個領域。能夠被疊加在真實世界影像之上的增強元素,也從最初的聲音、數據擴展至味道、觸覺、腦電波,從用戶體驗到商業模式,蘊涵著巨大想象力。
初級階段的增強現實,在全球電視業的商業實踐中已屢見不鮮。比如,交互電視的觀眾按下搖控器激活畫面預設焦點區;007中的新款跑車“呼出”附有精準廣告信息的數據疊加層;今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電視轉播中,觀眾可以通過智能電視或iPad,在同一塊屏幕上,通過疊加的半透明數據層查看每一名隊員的實時狀態;Hulu已開始廣泛應用面部識別匹配技術(Hulu Face Match),就是跑龍套的,也能給你“一臉打盡”。
初級階段的增強現實,經由與社交網絡的雜交,正在向更高階段迅速演進。離開了互聯網,增強現實帶給電視觀眾的僅僅是比較好的視覺體驗與一定限度的信息擴展;有了全球網民的社交互動,這種體驗才開始變得人性化、實時化和社會化。
初級階段的增強現實,經由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的加持,將向更高階段加速演進。比如,今年發布的“谷歌眼鏡”,終于進入可大規模商用的市場層面,讓我們擺脫了“可視頭盔”的笨拙;那兩位從天而降并最終駛入發布會現場的跳傘運動員,用谷歌眼鏡全程視頻直播,詮釋了一個嶄新的視像化時代。
對于電視運營者來說,初級階段的增強現實,已經劃出更廣闊的運營邊界,更多跨界合作與營銷衍生,都可以基于技術創新從容展開,從而重新定義現有的各種商業子模式;對于電視創意與制作者而言,增強現實在電視領域的演進趨勢,決定了從節目創意、形式到編排等各個方面,都蘊涵著一場新的思維革命——勝者當意識在先。
無論視像化的藝術,還是可視化的技術,在重現或重組真實世界的過程中,始終相得益彰。同時,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當新一代的孩子們從小就沉浸在增強現實的真實世界中,他們的審美情趣與偏好,自然會有一套全新的標準體系。不信?想想第一次接觸電腦就用iPad的小朋友,他們一定會覺得鍵盤鼠標太笨拙了。
這,是個戰略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