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那些跨行的杰出人才,進入娛樂業以后,能較順利地擁有適應新行業的能力?內地演藝界目前似乎還沒有形成一個現成的機制。但沒有,不等于不需要。
微博易惹禍,已屢屢得到驗證。最近又來了新例子: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子羽毛球運動員,偶看今夏以來爆火的一個音樂選秀節目,趕上正播一個殘疾人歌手的演唱,小姑娘非常失望,忍不住上微博發牢騷,里面有“難看死了”的句子。結果引來網上一片“板磚”。小姑娘連忙道歉,連“請你們原諒我吧,我還小”的哀告都說出來了。
“我還小”是肯定的。中國運動員好多都是童年入隊,苦掙苦熬得了世界冠軍,也就二十出頭。今天的年輕人又都是獨生子女,運動員有隊規管著,稍微好些,可學業的荒失、運動員特有的直率,又會導致他們有時在發言時不走腦子。更關鍵的還在于:隨著傳播技術的發達,今天的運動員,不管是否愿意,已經被公眾強行歸入了“大娛樂”的行列。
運動員批評大眾喜歡的娛樂,或是運動員投身娛樂業,都具有一定風險。前者本來是個人的、感性的,卻被強行賦予了公共性;后者則需要拿自己多年拼得的公眾形象,去一個標準迥異的行業里去“賭博”。中國的娛樂業水太深,中國的體育明星又不是國外市場化那種——人家有專門的公關顧問。在錯綜復雜的人際和社會話題前,怎么說話得體,這是件很令人頭疼的事。而娛樂業一旦有意在產品和項目中,引入這種元素或人員,必須考慮到訓練的因素。
中國幾位武打明星或許在這個話題上,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比如李連杰,近些年他開始演文戲了,也開始以公益人物的形象出入于各種場合。李連杰是運動員出身、同時具有一定表演天賦的藝人,但他今天在媒體前侃侃而談的能力,顯然是到了香港之后才練就的,這肯定與經紀人和媒體顧問的指點有關,而不是當年的那個武術冠軍一生下來就有的。對比之下,他之后出現的另一個更牛的武術冠軍趙長軍,為什么沒能像他那樣,在娛樂界堅持下來?在適應娛樂行當的綜合能力上,缺乏高人指點,多少也應該是個影響因素。
當年在李連杰之后觸電的武術冠軍們,沒有幾個能一直停留在巔峰的。比如說英俊、演技均不遜色于李連杰的尋峰,自從兩部《新方世玉》后,星路基本上停滯了;憑《木棉袈裟》紅遍天下的徐向東,中年發福,只能扮演一些魯莽的配角……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機緣之外,是否具有跟公眾和媒體打交道的討喜、推廣能力,肯定是個關鍵。成龍為什么能紅?因為他在武打明星里具有戲曲功底——戲曲演員從來是不怕與形形色色觀眾交流的;李小龍為什么成就最高,因為他在大學學了戲劇、哲學和心理學……
怎樣讓那些跨行的杰出人才,進入娛樂業以后,能較順利地擁有適應新行業的能力?內地演藝界目前似乎還沒有形成一個現成的機制。但沒有,不等于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