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本刊2012年8月25日刊(總第182期)“記者專欄”《“保護”的策略》一文刊出后,讀者陳昌業向編輯部發來爭鳴文章《開放的胸襟和公平的態度才是自強的坦途》,文章經編輯刪減后刊發于下,并配以《“保護”的策略》一文作者(本刊主筆馬巍)的回應文章。
我們期待這樣的觀點交鋒和思想碰撞,這既是對產業話題的有益探討,也是對“關注國產電影”的再次呼吁。
“保護”的策略》(《綜藝報》2012年8月25日刊,以下簡稱“保護”)一文分析認為保護月策略做到了“一方面空出相當長的一段檔期專門留給國產片,另一方面則把多部進口分賬大片集中排映,以提高生產力。”對此,筆者存有疑義——對于國產片而言,近一個月內無進口片競爭是否真的提高了生產力?誠然《畫皮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蒙該檔期的特殊性所賜,亦必須承認3D票價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整個七月的中國電影票房是否當真因為無進口片而與同期相比有增長或至少是保持呢?根據《中國電影報》發布的數字, 2012年的7月(四周)竟比2011年同期少了整整1億元!而對于一個連年以高速度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負增長的情況已足夠顯見市場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狀況。
暑期檔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海外片方的“有意或無意”退讓究竟是否能使市場真的受益?7月27日《冰河世紀4》上映方才止住市場四周連續下跌的趨勢,筆者在此期間多次去過影院,直至7月的第4周,影院才重現排隊買票、絡繹不絕的熱鬧景象。暑期檔的重要性于電影市場無需多言,影院不僅僅依賴票房收入,片源質量還將決定能否通過賣汽水、冷飲等食品獲利。在片源質量下降,賣品收入不振的情況下,影院經理們的場租、水電、人力等成本項目不變的情況下,馬先生是否當真認為這是市場所樂見?首都時代影城的黯然落幕我們都不希望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再者,進口影片在8月末和9月初的“擁擠”排映是否當真提高了生產力?同一天上映兩部等量級大片,在去年12月就已經被證明必然會造成兩敗俱傷,《金陵十三釵》與《龍門飛甲》最終的票房都不是雙方所預期且能欣然接受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俠》在國內市場的擠壓式排片,包括《普羅米修斯》的緊隨而來,我們的市場究竟發生了什么?2012年34周、35周票房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51.9%,但這樣的比較還不
夠。若以檔期內的競爭激烈程度而言,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恰恰是2011年30周和31周(8/1-8/7),《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在31周接檔《變形金剛3》(29周起映),兩周票房合計為7.95億元,竟又高于2012年34周與35周的合計票房——4300萬元。應當說,“擁擠”排片確實稀釋了進口影片的票房產出能力,但是否提高了國產電影或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生產力呢?
無論是基于“保護月”期間市場整體得利的美好期望,還是基于將好萊塢影片“擠壓”形成“自相殘殺”的戰術策略,前者效果在數據面前已經不言自明,而后者即使達成了效果,是否真的對市場有益?僅就數據而言,影院經營者沒能在熱門檔期內實現超越去年的利潤目標——必須提醒研究者和行業管理者注意的是,除了國產影片的制作者應當被保護之外,影院經營者也是必須得到 “關懷”的,后者所代表的包括影院經理、服務員、保潔人員的就業和收入極其依賴票房,而影院一旦出現門可羅雀的狀況,再加上場租等固定成本不斷高企的現實緊逼,他們的苦澀絕非普通觀眾和研究者所能完全體會的。
“保護”一文,另一個令人不安的疑義是,其文立意之基即是從國產片受到有效保護這一結果和效果來反向推定達到此善之方式即為正當、合理——“未來中國電影如何應對好萊塢的挑戰?應該說‘保護月’的策略值得肯定”。此邏輯在開篇即確立,實在值得推敲。。
筆者認為,保護之目的無可厚非,無論是行業管理者還是中國觀眾都是國產片的親人,親人的愛可以是家長式的保護,也可以是兄弟間的相互扶持,但是對待同業競爭者的態度則反映出家長的氣度和兄弟的風度,而保護的方式則彰顯市場的開放和公平。若方式有偏袒,則會形成競爭規則的歧視性,而這顯然不僅是“勝之不武”能夠簡單描述的。
《畫皮Ⅱ》若是因為戰勝羸弱的對手而獲利,那對于其他國產影片而言就不是一個值得學習和仿效的好案例,因為不是每個國產片都能趕上保護月,而且即使能趕上,由于保護月的吸引力,下一次進入這個檔期的競爭影片數量一定會更多,同期的高密度上映只能是兩敗俱傷。而如果管理者要調控同期的競爭者數量,那標準會是什么?我實在無法想象 “應該說這一策略是符合目前中國電影現狀的,希望在未來也能得到進一步鞏固”所帶來的苦澀后果。
過度保護并不利于國產影片的倔強成長,優勝劣汰的殘酷環境雖無情,但有效率,且在多個行業已經證明競爭確實能夠快速提高同業的產品質量和行業升級。因此筆者很難認同“其實對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而言,一家掙得再多,不如大家都掙一點。”市場競爭絕不是平均主義,若是平均成為行業原則,本可以獲利更多的領先者會繼續為“平均”而生產更優質的電影嗎?而那些本該被市場無情淘汰的東郭先生在“平均”的恩澤下竟能繼續濫竽充數,這是“保護”一文作者愿意見到的市場“發展”嗎?我們的電影行業從1993年的3號文件開始就打破了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局面,不就是為了讓電影市場呈現活力,以競爭為導向,從而發行方能為優質影片定高價,激勵制片者生產滿足市場需要的影片,同時電影觀眾也因為“用腳的投票權利”而為自己爭取到優質影片。因此,我們才能夠在3號文件之后,迎來《獅王爭霸》,才能在1997年前后連續迎來馮小剛的賀歲片,也才能在2002年迎來《英雄》并開啟中國大片時代,從而推動了中國電影從2002年的不到10億元快速發展到2011年的130億元。
坦率地說,筆者不認同保護月的策略,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安排,市場形成這樣的進口影片真空期并不利于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長期也不利于國產影片的自強,因此在當前20+14的配額制保護下,開放的胸襟和競爭的態度是行業管理者和國產影片生產者所更應清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