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來信對本人之前的專欄文章《“保護”的策略》提出異 議。在此,我也做個回應,希望繼續拋磚引玉。
首先,我想提幾個問題:“保護月”的市場相比去年同期出現負增長,9月初進口大片對決最終票房也不如預期,這是否就足以證明“保護”的策略不當?
我想首先需要明確“保護月”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是繼續全力保大盤增長呢,還是在保持市場不出現大變動的情況下,增加國產片的放映空間,避免其受到進口配額上升的過分沖擊?如果目的是后者,我覺得策略是基本對路的。實際的成效自然可以討論,但至少相關部門是在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對于當前的局面,我認為也不存在一個出手即能擺平各方訴求的所謂“正確答案”。面對變局,重要的是應變本身,沒有反應才是確定的失敗。
第二個問題:是否只要市場大盤增長了,就是中國電影“整體得利”?
這個問題我認為更簡單,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我們也用不著費心考慮對策了,等著市場更加開放即可。之前我們也曾多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經歷了這么多年的規模化發展,中國電影到了今天應更追求增長的質量。這就意味著不能總盯著那幾個宏觀指標,單純的市場大盤不能涵蓋中國電影業的“整體”。即便是看宏觀數據,我認為,當前國產片的份額至少跟市場的整體增速同等重要。
同樣的問題,從上游、終端的不同角度出發,看法自會不同,不過當前的情況需要的可能還是對全局的通盤考量。影院現在經營壓力很大,但相比之下,制片層面的情況或許還更危險一些。加之終端現有的壓力恐怕不少也是源自之前盲目競爭產生的泡沫過多,以至于大盤30%的增速仍嫌不足。當然,市場也不應盲目保護后進。現在回頭看,中國電影確實沒利用好過去5年相對寬松的年景,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眼下這幾年對國產片至為關鍵,畢竟幾年后好萊塢影片還會進入得更多,因此當前適當的政策扶持既必要也正當。這幾年大家都在說電影是文化產業,要遵循經濟的規律,但電影同時也是文化,也需要尊重文化的規律。產業的發展需要公平開放,傳統文化的存續則需要保護,二者在電影中接合并不矛盾,這也是其他很多國家的普遍狀況。我們真強到可以例外了嗎?
當然,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相關對策應是一套覆蓋產業鏈各端的“組合拳”,而非短期內的簡單劃圈。之前各方也談過很多海外經驗,比如利用電影稅收等收入給支持國產片放映的影院以相應補貼,這些當前都值得考慮。畢竟市場經濟是很現實的,只有兼顧各方利益才能形成“保護”的合力。現在談“保護”真的是迫于現實,近年來中國電影總是習慣把自己看作好萊塢的競爭對手,然而事實是我們確在與之競爭,但我們真不是人家對手。既然如此,我們是該調動一切力量盡量與之周旋呢,還是應坦然認輸放棄抵抗?市場的成王敗寇面前,胸襟、風度不過空談。歷史上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哪次是靠風度過關的?唯有死戰,或可得脫。要論開放的胸襟,之前臺灣電影最有胸襟,結果又如何?
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我想最后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值得一問,那就是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一個平衡、健康且可持續的本土電影產業,還是只要一個單純的大電影市場就好。我個人希望是前一種,因為即便是瘦點小點的狼也是狼,但如果是羊的話,再肥也只能是其他猛獸的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