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落幕那天,如果我們能給予17部參賽電影最忠實、最誠懇的評價,我想我就是一位成功的主席了。”
金爵獎評委會主席、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
“我們真的不是怨婦,真的要檢討自己,我們要拍什么電影?我認為現在的中國電影、中國導演,對中國當下現實問題集體失語、集體缺位,枉對“電影”!”
導演王小帥。
“這是很不正常的,經費和藝術質量是直接掛鉤的,希望通過政府的調節和市場杠桿的調節穩定這個價格。”
李少紅表達了對某些演員片酬高過一部劇總投資60%現象的不滿。
自制欄目方面,近5年中國電視臺都是‘拼爹’的時代,各大電視臺所在的地區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也意味著電視臺走向了大制作階段,因此帶來了市場上大量的節目空間,在這個領域互聯網是可以跟進的。”
搜狐視頻首席運營官劉春。
“我遇到過很多導演和投資方完全不重視劇本,所有東西都直接想當然地丟給特效的情況。例如想要做個大場面,就給我們四個字:千軍萬馬,這種空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沒意義。”
曾為《唐山大地震》等國產大片擔當特效總監的莊嚴,直言如今華語片特效制作最大的問題不是資金或技術,而是導演及投資方的專業性。
“雖然我也喜歡看大片,但由于我是在街頭長大的,我最本能的、自然的電影選擇絕不是制片廠出品的電影,而必然是類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題材,它讓我意識到可以拍一部電影而不需要去使用好萊塢的那些超大型的攝影機。”
《雨果》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觀眾對植入廣告已經相當反感了,比如我拍電影《愛》,其實有些產品沒拿一分錢,只是這產品符合我的品位,我甚至還要求著人家讓我用,但觀眾會罵:你看他們為賺錢都不要臉了!”
導演鈕承澤。
“其實我們這些人嚴格來說都不算年輕導演了,但我們的電影還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覺得做問題少的電影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盡量把問題彌補上,生存之道才可能存在,抱怨不得。”
導演管虎。
“網上看電影與在電視上看電影有非常不一樣的觀影體驗,人群也不一樣,比如我的母親很喜歡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但是她既不會買盜版,也不會上網,怎么辦?如果電視上能點播,花個三五塊,她還是愿意看。”
航美傳媒總經理何漢認為家庭數字電視、VOD點播發展空間廣闊。
“我同情那些花了許多冤枉錢購買有線電視服務卻有很多頻道從來不看的公眾。”
美國司法部長霍德爾宣布,對有線電視公司是否“不正當打壓”網絡視頻展開反壟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