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獅門影業出品的《饑餓游戲》在內地上映。海報上說它超越了《變形金剛3》在美國本土的票房,且不追究真假,上面那種游離于現代和蠻荒風格的圖片設計,確實吸引我買票走進了放映廳。
電影的結尾不精彩,明顯受了拍續集念頭的拖累。不過亦真亦幻的劇情確實奇特,讓人想起當年金·凱瑞的《真人秀》(《楚門的世界》)。不同的是,《饑餓游戲》的殘酷更徹底,女主人公一邊跟人搏命,一邊還能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一切,始終在攝像頭的監控之下。不忘朝攝像頭做出勵志或感人的姿態。電影在無意間以寓言的方式,把我們這個娛樂與媒體時代所特有的——真與假、感動與殘忍相互糾結的復雜本質,表達得頗為準確。
我們似乎已經進入到這樣一個時代:不管當事者承不承認、愿不愿意,只要他在今天躍入公眾眼簾,就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公眾眼中的“演員”。說這個是因為聯想到今年以來新聞不斷的求職欄目《非你莫屬》。有關“非”最近的一個新聞,是“社會達人”李開復率粉絲抵制收看。一個生意人,對一檔電視節目反應如此強烈,這在內地恐怕還是頭一次。商人一般很少有時間去看電視,哪怕是一檔求職的真人秀。李開復這么起勁的抗議,動機頗引人關注。其實,就像所有在《非你莫屬》這類欄目里質疑求職者資歷、同時也遭到網民情緒質疑的Boss嘉賓扮演者一樣,傳媒和娛樂時代,大家評判是非的首選項已經不再是“對”與“錯”了,而在于是否“炒作”與是否有“人情味兒”。
我有幸在《非你莫屬》爆出“公共事件”前看過該節目幾期。當時還不知道張紹剛的資歷,只是覺得這個主持人風格不俗,有股子新聞人、而非綜藝主持人的刨根問底勁頭,讓人眼前一亮。他后來的兩次海歸門倒是事后在視頻上看的。感覺都是屁大一點的小事兒。那個劉莉莉說話愛拽英文單詞,這種說話方式我也不喜歡,可能主持人對此也挺煩的,一氣之下忘了自己在話筒前的強勢身份,反而為小女生招來許多同情。不過說句實在的,即便劉莉莉的同情者們有若干老板,相信他們也不會把這樣說話的女孩子招進公司,就算招了也得逼人家小姑娘改。真正的問題可能只在于:觀眾看節目,通常不會把自己放到主持人的位置上去考慮,他們會更認同嘉賓,哪怕嘉賓偶爾做了蠢事。
有關郭杰暈倒的新聞更是如此。在今天,連最業余的電影愛好者都會知道法國的國寶導演戈達爾和經典名片《四百下》,一個聲稱在法國拿了專門證書的人竟然不知道,誰信?可關鍵是——他暈倒了!主持人這時卻在追問“你是不是在表演”,公眾廉價的同情心壓倒了他們對真偽的判斷。張紹剛在那一瞬有錯誤,但或許不是大家問責的“殘忍”,而是——他沒有順勢而為,表達一下關切與愛心,他沒有意識到,這時最需要保護的,是在瞬間已在公眾口水中淪為弱者的他自己和欄目本身。
上述所有問題,都是電視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必然、遲早會遇到的。站在這個角度考慮,大家的心態或許會平和。甚至包括對李開復。因為當我對他的激憤感到奇怪的時候,順手百度了一下他的材料:原來他也被人質疑過文憑的事,質疑者還是大名鼎鼎的方舟子。我一下理解了他的憤怒。哦,原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