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們”埋怨觀眾,影院經理們抱怨或同情王小帥們,觀眾則舍棄王小帥們。這樣一個路線圖令國產電影陷入迷陣。國產片到底怎么了?
恰在此時,某娛樂周刊推出一期“香港導演七宗罪”的“重磅”報道——認為香港導演到內地參與合拍片的近幾年,雖然票房上有所交代,但是在誠意、能力和態度上大有問題,甚至連故事也出了問題。長長12頁的報道令香港影人好生納悶,雖然他們并不否認有些香港導演的確表現爾爾,也有導演是在吃老本。但與香港合拍的影片畢竟仍是眾多內地電影企業能夠繼續投資拍片的信心保障之一。
原因很簡單:香港導演擅長類型電影。
電影市場主要靠什么?類型片。
但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國產片都不是類型片。這成了國產片最大問題之一,而且是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好萊塢這頭狼靠什么?類型片。細分析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那些好萊塢影片,能夠輕松賺取高票房的無不是類型電影。偏偏,國產電影中類型片先天不足。我很奇怪,業內有不少人把《失戀33天》成功制造票房神話的原因歸納為“接地氣”。呵呵,執筆寫本稿正值父親節,可影片中的男男女女全都是“孤兒”——一個個沒有家人,沒有親戚,那怕是只接了母親或爺爺一個電話交代一聲“今晚回不來吃晚飯了”也沒有的王小賤們,一個個就像來自火星,那來什么“地氣”?《失戀33天》的出現純屬偶然,不可復制。但類型片則大可不斷被復制,還是老例子:為什么《黃飛鴻》拍了100多部還有可能拍下去?還可以復制?簡單而言,因為它是類型片。它之所以賣座,并可以被一拍再拍,才真正是因為“接地氣”。《泰坦尼克號》不過是加了3D而已,中國內地竟成為全球最賣座的市場,就是因為它是典型的類型影片,典型的可復制產品。人們對年底的《一代宗師》抱著期盼,為何?一方面是因為王家衛這個品牌,另一方面,因為它拷貝自《葉問》,是類型電影。
可是王小帥們就是瞧不起類型電影,也瞧不起喜歡類型電影的觀眾。
當然,這也不全怪王小帥們,誰讓我們內地的院線完全同質化?為什么偌大的中國就只有一家百老匯電影中心(以放映“藝術電影”,即非類型電影而知名)啊!
要救國產片,只有兩途:一是鼓勵多拍類型電影,也讓類型電影多樣化,武俠、警匪、驚悚、功夫、靈異、諜戰、魔幻、愛情、古裝、勵志、校園、喜劇、災難、驚險等各種類型電影都可大拍特拍。只有多拍,才會培養出一批批類型片導演,而不是只靠香港導演。
二是在政策上對非類型電影(一如王小帥們所拍的那些)多些優惠,例如在院線策略上,指定京、滬、穗等一線城市至少有兩至三家像百老匯電影中心那樣的電影院組成非類型片院線,給予一定的稅務或獎勵優惠之類。事實上,只有一線城市才可能為非類型電影提供觀眾基數。
是的,只有這兩樣做到位(前者則是根本),國產片的明天才能一片陽光燦爛。否則,我們仍然只能在口號中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