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先生影業首席執行官王磊認為,中國的動畫片市場現狀都是“喜羊羊惹的禍”。
6月13日和14日,上海電視節的動畫板塊,“亞洲動畫創投會項目培訓和陳述”以及“專業論壇:‘精’還是‘準’——中國動畫的市場發展之路”等活動陸續展開。
不乏故事 但缺劇本
在“亞洲動畫創投會項目陳述”上,10部參賽作品的代表攜項目亮相,這批作品的目標受眾多為學齡前兒童,比如《趙云與咔噠盒子》《云上樂樂園》《小義大冒險》等,特點是劇集簡短,每集控制在11到15分鐘內,人物形象簡單易記,畫面鮮艷多彩。
本屆電視節動畫片評委會主席、德國動畫制作人妮可·基伯認為,中國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對這些參賽項目,歐美市場其實還有更多期待。“為什么不利用中華文化進行動畫的創作呢?”妮可·基伯說,如今全世界對中國元素都非常感興趣,她希望片方去尋找既可以講述中國的故事,又能在表述上跨越國界的項目,“這并非無法做到,只需把針對本土觀眾的節目稍作修改就行。”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李劍平也表示,本屆電視節參賽項目對應的觀眾群體較為雷同,題材類型化不明顯,這種定位的不準確,究其根源是因為中國動畫的文學基礎比較薄弱,導致了作品的邏輯性不清,解決好這一問題才能真正讓中國動畫在商業上有所作為。“中國不缺題材,不缺故事,但是把優秀的故事變成良好的劇本,現在我們仍欠缺。”中國移動通訊手機動漫基地副總經理曾達峰說。
對于目前市場關注的動畫衍生產品,李劍平認為是好事,“項目都已談到了商業性開發。”但同時他也指出,作為原創公司,仍需以做內容為基礎,真正商業的操作需要合作,“而并非主觀臆斷,根據別人表面上的成功推衍。”
市場調研為先
談及動漫傳播的要素,曾達峰認為,“準”是前提,而“精”是賣點。好的市場定位應是動畫從業人員優先考慮的,但從參與創投的項目來看,這一點也是最為缺乏的。
芝麻街首席執行官麥爾敏·明介紹了一套該公司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首先針對各個國家兒童的不同需求進行市場調研,再尋找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專家進行傳播方式和內容的確定,在發行商將產品進行推廣之后,進行循環的評估與改善。“通常創作者都認為自己的作品不錯,發行之后市場就會買賬,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麥爾敏·明說,了解市場的需求最為重要。
創作出“灌籃高手”“圣斗士星矢”等知名動畫人物的日本東映動畫主要制作人關弘美認為,中國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市場,同時因國土遼闊對市場營銷提出了很高要求。她強調創作者與其拘泥于讓所有人都接受作品,不如把焦點限定在一個地區,否則容易顧此失彼。關弘美表示,日本動畫的營銷細分做得相當成熟,調研必須在創作之前,于此基礎上,系統的工作才會展開——包括制片人的制作計劃,導演選擇的主題和技術,劇作家的整體故事藍圖,“花上一兩年時間做這些非常必要